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林漫步 > 学者书林 > 戴逸
抗法保台 功不可没 ——纪念刘铭传
作者:戴逸 责编:

来源:戴逸:《语冰集》  发布时间:2017-03-16  点击量:105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1996年是刘铭传诞生160周年,也是他逝世的100周年,安徽省召开学术研讨会来纪念他,因为刘铭传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位杰出的人物,是一位爱国将领、有远见的政治家,他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铭传生于1836年(道光十六年),逝于1896年1月(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他的历史活动可以分成两段:前一段是在同治年间的八年,年龄是25岁到33岁之间,后一段是在1884年中法战争及其以后,大约也是八年。第一个八年,他跟随李鸿章到上海参加淮军,组织铭字营,和太平军作战,以后又和捻军作战,可以说是八年的戎马生涯。铭军是清政府军队中首先使用洋枪洋炮、聘请外国教练进行训练的,在当时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部队。刘铭传在这一时期是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急先锋。在这以后,他回到安徽,休闲在家长达16年之久。在中法战争中,清政府起用宿将,把他请出来,他在48岁时以巡抚衔督办台湾防务,跟法国侵略军作战,以后又任福建巡抚,并首任台湾巡抚。到了1891年,他辞官回乡,最后在安徽逝世。

我们肯定刘铭传的功绩,是因为他在后八年中做了有功于国家的事情,主要就是反抗法国的侵略和建设台湾,任何人对国家、对民族做了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刘铭传的历史功绩首先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有关。当刘铭传年轻的时候,适逢中国大地上农民革命大潮汹涌澎湃,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正在进行生死搏斗,当时,刘铭传站在地主阶级一边,镇压农民军,以"军功"封一等男爵。但16年以后,刘铭传第二次出山的时候,中国的形势有了很大的变化,帝国主义侵略步步深入,在中国的南边,云南发生了英国人马嘉理被杀的案件,当时英国侵占缅甸,法国侵占越南;西边发生了俄国占据伊犁的事件;同时,日本又侵入台湾,派出了3000名远征军,借口琉球人被害事件入侵台湾等,发生了一系列严重的边疆危机。1884年进而爆发了中法战争。刘铭传正是在国家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他出来的时候,中法已经交战,当时有三个战场:一个战场在越南北部,是陆战;一个战场在福建马尾,是海战;再一个战场就是台湾,主要在台湾北部基隆、淡水、台北一线。刘铭传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出山督办台湾防务的。

从刘铭传后八年的事业来看,他主要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就是抗法,反抗法军对台湾的侵略;第二件是建省,即台湾建省;第三件是台湾的建设,包括经济、文化建设。这三件事应该说都是具有爱国精神的。

第一件事,在抵抗法国军队、法国侵略军方面,刘铭传是坚决的主战派,反对妥协。但他不是空谈,不是坐在那里发表议论,而是到第一线亲自指挥作战。1884年6月底,他在北京奉旨督办台湾防务,这时中国的形势很危急,法国的军舰麇集在中国的海面上,东南海疆战云密布,台湾是海中孤岛,岌岌可危。刘铭传可以说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他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也是非常危险的。其实,当时他完全可以推辞不到台湾,因为李鸿章再三要求他留在天津帮办军务,但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他义无反顾,而且是受命即行。在奉到圣旨,向皇太后、皇帝请训后立刻就走。他是6月20日请训,请训完了之后到天津,与李鸿章商量,商量完了以后就启程去台湾,7月16日到达基隆。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到达台北,速度不可谓不快,而且他是排除法方追踪秘密渡台的,因为当时海上法国军舰很多。

刘铭传到达台湾以后半个月,部署稍定,便于8月初立即投入战斗。有人说刘铭传受李鸿章影响,消极应战,我看他的时间表,不像是消极应战,而是非常积极,在抗法保台上,态度非常积极。可以比较一下,鸦片战争中,有一位统帅叫奕经,是道光皇帝的侄儿,被任命为浙江方面统帅,去抵抗英国侵略军。他从北京到杭州,走了四个多月,比较起来,刘铭传的行程是非常的紧促。说刘铭传受李鸿章影响而态度消极,对他可是一个极大的误会,因为如果真是那样,那么,第一,他不会接受任命,因为这是一件危险的吃力不讨好的任务;第二,他可以走得慢一点,稍微慢几天,刘铭传就进不了台湾,因为8月初法军就炮轰基隆,封锁海面了。可以说刘传铭是披星戴月赶到台湾去接受指挥的任务,而且到了之后立即投入战斗。

那么,他在台湾的战绩如何?我觉得应该说是很出色的,指挥也很出色。因为台湾孤悬海中,被法国舰队封锁,得不到大陆的接济,刘铭传孤军奋战。当时法国军队在台湾的力量很大,法国海军司令孤拔把全部的海军都集中在那儿,所以刘铭传在台湾基隆作战、在沪尾作战、在淡水作战,为保卫台北,打了很多漂亮仗。八个月的作战,尤其是沪尾一仗,据说歼毙法军300多人,这在当时是个相当大的数目。法国军队在这八个月里始终未能攻进台北。当时法国准备占据台湾,以此作为迫使清政府赔款、割地的砝码,但是没有得逞。刘铭传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之下和法国军队作战,因此,他惟一能采取的正确战略是防守。这是一种积极防御战略,因为法国有军舰的强大炮火,所以他只能在近海一带,而不能在海边作战。在海边作战非常不利,后来他还退守内地山区,诱敌深入,采取伏击战,避开法军强大的火力。同时他还组织团练,组织起一支庞大的民众队伍来配合军队作战。正因为他实行了这种正确的战略,才能够支持八个月之久。在整个近代战争史上,能够面对强敌在一个地方支持八个月,这种情况也很少。

当时法军寸步难进,虽占领了基隆,但再也不能向前推进,它想占领台北,但占领不了。有人责备刘铭传没有经过战斗就放弃了基隆,说他是怯战,这是不对的。当时法国军队分成两路,一路进攻基隆,一路进攻淡水、沪尾。基隆已遭到炮击、破坏,不利防守,刘铭传主动撤出,确实没有经过大的战斗,是主动撤退,目的是集中兵力防守淡水、保卫台北。我们看近代海防战争,一个重要的教训,就是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之下,该不该采用战略撤退,而不计较于一城一地的得失,哪怕这个城市再重要也不能计较。我看后来在甲午战争中一个很重要的失策,就是清政府害怕日本军队攻入北京,它背着北京的包袱,就不能够坚持下去。刘铭传当时的撤退不是不战而逃,而是集中兵力打击敌人,是为了更有效地打击敌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分散兵力,两个拳头打人,既要防守基隆,又要防守淡水,恐怕是不行的,所以他的撤退,我认为是必要的撤退。这是关于他抵抗法国侵略的问题。

第二件事,是关于台湾建省。清政府在台湾建省,主要是基于抵抗外国侵略的考虑,因为从鸦片战争以后,台湾一直是在风口浪尖上,一直是外国侵略的目标。鸦片战争的时候,英国军队就在台湾登陆,当时姚莹与达洪阿进行了顽强抵抗;以后是美国的海军将领贝尔率领军舰来到台湾;再以后是1874年日本派了三千远征军侵入台湾,王家俭先生(台湾师大历史系教授)说,当时是铭军将领唐定奎率部驰援台湾,他也是安徽合肥人,后来通过和谈解决了,清政府赔款白银50万两,日本撤退;到了中法战争中,又是法国军队入侵。所以,鸦片战争以后,台湾一直处在外国侵略者的炮口之下,为了加强海防,所以清政府要在台湾设立行省。中国有几个行省都是在近代设立的,一个是新疆,是为了抵抗俄国的侵略;再一个就是台湾,为了抵抗列强海上的侵略;后来为了抵抗日俄的侵略,又在东北设立东三省。

当时主张台湾设省的先后有沈葆桢、丁日昌、左宗棠、杨昌浚、刘铭传等。他们的主张当然不完全相同,有的主张设省,有的主张把福建巡抚移驻台湾,但他们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就是提请清政府重视台湾的战略地位。1885年,清政府采纳了这个意见,决定在台湾设省,刘铭传担任第一任台湾巡抚。有人说,刘铭传对台湾建省不积极,因为拖了两年之久,才在台北建立起巡抚衙门。当然这是学术意见,可以讨论。我觉得刘铭传对台湾建省还是比较积极的,但他确实有不同意见,他曾向清政府提出暂缓设省的意见,清政府没有采纳。他之所以提出这个意见,是有一个长远的考虑。他认为建省应该有充分的准备,应该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他说,要建省,首先要解决几个问题,一个是办防,就是防务、防御;一个是练兵,就是训练军队;一个是理财,就是清理财政;一个是抚番,就是招抚少数民族,即当地的土著居民。他又认为,福建与台湾声气相联,互为一体,不要一下子切断联系,如果一下子切断了军事、财政的联系,台湾就不可能存在。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建议暂缓设省,先做准备工作,这个意见被清政府否决了,但清政府对他的建议里的许多主张是采纳的。比如刘铭传讲到台湾单独建成不了一个省,与福建关系太密切,后来决定由福建每年协饷44万两,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数目,台湾全年协饷才80万两,福建就承担了44万两,另外,福建海关还有一部分资助经费不算在内。他是靠福建的财政支持,才能建立起一个省来,没有这笔财政支持是很难的,因为当时台湾的财政收入很少,所以要协饷。如果刘铭传对建省不积极,清政府就不会任命他为第一任台湾巡抚;即使清政府任命他,他也不会接受这个任务。刘铭传这个人对名看得比较淡,而且从他担任台湾巡抚以后的紧张工作来看,他对台湾的建省热情很高,工作认真,贡献巨大。这是我对台湾建省中刘铭传作用的一点浅见。

第三件事,关于台湾的建设。刘铭传担任巡抚以后,在六年多的时间里做了大量的工作,看了他的奏折,觉得这个人真是精力充沛,是实干家,使得台湾从一个新建的、后进的、不能自给的省,一跃而成为全国先进的、能够自给的、近代化水平居于前列的一个省。六年多的时间里,他的工作非常多,非常繁忙,可以说是百废俱举,也可以说是与时间赛跑。读他的奏折,会感受到他那种想把台湾迅速建设起来的非常迫切的心情,这完全是出于他的一片挚诚。他感到台湾是东南七省的门户,孤悬海外,列强随时都会插足,如果不赶快建设,就不能永保严疆。在他的奏折中,这种对国家负责的精神、爱国的精神溢于言表。

从台湾近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也是如此。他建筑了全国第一条铁路(除唐胥铁路外,但只有18里),开创之功不可没。基隆到台北一段,1891年竣工,后来向南续修,虽然花的钱比较多,但是这条铁路是自己建筑、自己管理的,不像后来的铁路,除京张路以外全由外国人所建。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邮政局,中国最早的邮政局是由他在台湾创办的。在1888年就开设了,而全国的邮政总局在戊戌变法前夕才开设,晚了八年。他第一个引进华侨资本,派人到新加坡去招商,利用华侨资本。他第一个架设铁路大桥--淡水大桥,这在当时应该是很雄伟的,而且是由中国的工程师自行设计的。他经营了全国第二大煤矿--基隆煤矿,近代煤矿最大的是唐山的开平煤矿,李鸿章办的。当然,基隆煤矿在刘铭传到台湾以前已经开设了,但后来是由他经营并发展起来的。他还搞了全国比较早的市政建设--台北市政建设,台北本来比较荒凉,他修建了几条大街、房屋,比较早地使用了自来水、煤气灯。并且比较早地在台湾制造银洋,设立新式学校,使用电报,安装海底电缆;改编、训练军队,开设兵工厂,建筑防御工事;还有整顿吏治,兴修农田水利,清丈土地。他的清丈土地工作在台湾很有影响,有人说他为台湾农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此外还发展对外贸易,出口樟脑、蔗糖,招抚少数民族等。有人说他的精力过人,一看他的工作就吓一跳,六年多的时间内干了那么多事情,当然头绪繁多、工作紧张。

在刘铭传任内,全省的财政收入有很大的增长,据说从每年的90万两增加到了300万两,所以五年以后,福建的协饷就取消了,台湾再不是一个财政补贴省份。当然以后台湾的经费还是很紧张,因为上的项目很多。从总体上看,他的这些建设远远超过大陆上的其他省份,当时没有哪一个省能在六年多的时间里干那么多的事情。清代末年,全国许多督抚仍然头脑保守、思想顽固,不懂经济建设。但刘铭传确实有远大的抱负、远大的理想,他曾经立志要用十年的时间使台湾富强,成为东南的门户,成为各省的模范,成为抵抗外来侵略的前哨堡垒。在他的奏折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虽然他在离任前没有完全实现,他也没有当上十年巡抚,只当了六年,但这个成绩相当突出。所以《台湾通史》的作者连横称赞他:"台湾三百年间,吏才不少,而能立长治之策者,厥维两人:曰陈参军永华、曰刘巡抚铭传。"连横认为这两个人对台湾的贡献最大,这两个人都是有远见的政治家。

当然,刘铭传的这些近代化建设也遭到了批评,有人说刘铭传想做的事情太多,摊子铺得太大,影响了效果。刘铭传建设台湾的摊子是否铺得太大,这个问题我没有研究,不敢发表意见,可以进一步讨论。至少,他是为了增强当时台湾的军事、经济实力。这种只争朝夕、勇于任事、知难而进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比起当时大多数的封建官僚庸庸碌碌、无所事事,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试想在100多年前搞建设,没有经验,没有人才,没有资金,整个官僚机构已经腐败,效率很低。刘铭传处在那样的大环境中搞建设,当然要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在建设中当然会有种种失误,这并不奇怪。他没有经验,第一次搞,在他之前李鸿章也搞过一些,但没有刘铭传上的项目那么多,而且刘铭传与大陆洋务派有一点不同的地方,就是他非常重视商民的力量,强调商办,他想把基隆煤矿归商办,铁路也归商办。他上奏主张把经营非常困难的基隆煤矿改归商办,官方不过问,就因为这一点而受到清政府的责备,清政府坚决不同意商办,而且给刘铭传以处分,交部议处。刘铭传也正因为这一点而称病辞去台湾巡抚。自己的主张得不到实行,宁肯不干。这一点比他同时代的许多洋务官僚唯唯诺诺、缺乏主见、没有责任心更是高出一筹。总之,刘铭传在台八年,在抵抗法国侵略、台湾建省和建省后进行经济、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人物,是台湾近代化建设的先驱。当然,刘铭传处在那个时代、那种地位,也像所有的历史人物一样,有他的缺点,有他的局限。评价历史人物要从大处着眼,从大的历史潮流中来进行评价。刘铭传在近代史上,的确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他身上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他在抗击法国侵略、推动台湾近代化建设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值得我们永久的纪念。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