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史研究》2000年目录 | |
| 专题论文 | |
| 关于孙中山“三大政策”概念的形成及提出 | 杨天石 | 
| 江苏兼上海财政委员会述论 | 吴景平 | 
| 1860─1864年天京的粮食供应 | 路伟东 | 
| 人物研究 | |
| 章士钊《甲寅》时期自由主义政治思想评析 | 邹小站 | 
| 包世臣与近代前夜的“海运南漕”改革 | 张 岩 | 
| 胡适清代思想史研究浅议 | 颜 军 | 
| 书评与文评 | |
| 放开视野﹐观察历史——就《太平天国史》的评价问题与吕实强先生商榷 | 茅家琦 | 
| 关于不平等条约的若干问题——与张振鵾先生商榷 | 郑则民 | 
| 再说“二十一条”不是条约——答郑则民先生 | 张振鵾 | 
| 学术前沿 | |
| 1998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概况 | 张海鹏 | 
| 读史札记 | |
| 张之洞《劝学篇》的西文译本 | 黄兴涛 | 
| 史坛信息 | |
| 新世纪学术发展对《近代史研究》杂志的期望与要求——本刊编辑部与北京大学历史系部分学者座谈纪要 | |
| 2000年第2期 | |
| 专题论文 | |
| 蒋介石1929年讨桂战争中的军事谋略 | 曾业英 | 
| 论国民党改组后的社会构成与基层组织 | 王奇生 | 
| 五四运动与商人外交 | 虞和平 | 
| 19世纪下半期中国知识界的国际法观念 | 田 涛 | 
| 论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法国对华外交 | 葛夫平 | 
| 30─4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计划经济”思潮 | 黄岭峻 | 
| 基督教与近代农业科技传播——以金陵大学农林科为中心的研究 | 刘家峰 | 
| 译名之争与早期的《圣经》中译 | 吴义雄 | 
| 康有为《突厥游记》稿刊本的差异及其成因 | 戴东阳 | 
| 媒介形态与晚清公共领域研究的拓展 | 刘增合 | 
| 学术综述 | |
| “1949年的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 徐秀丽 | 
| 1999年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述评 | 郑起东 | 
| 读史札记 | |
| 湖南时务学堂学生人数考 | 李 玉 | 
| 2000年第3期 | |
| “海外史学理论及方法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学术座谈会纪要 | 本刊编辑部 | 
| 书评与文评 | |
| 历史研究应以求实存真为要务——《庚款“退款”及其管理和利用》平议 | 石 楠 | 
| 专题论文 | |
| 走向国学与史学的“赛先生”——五四前后中国人心目中的“科学”一例 | 罗志田 | 
| 国民党与善后会议关系考析 | 杨天宏 | 
| 国民军与俄共(布)中央政治局中国委员会 | 杨雨青 | 
| 晚清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述论 | 周秋光 | 
| 民国时期的人力车夫分析 | 王印焕 | 
| 人物研究 | |
| 丘菽园与康有为 | 汤志钧 | 
| 论方伯谦问题 | 刘申宁 | 
| 学术综述 | |
| 百余年来美国的基督教在华传教史研究 | 聂资鲁 | 
| 读史札记 | |
| 关于国民党政府高级官员私人财产的一例调查 | 汪朝光 | 
| 宋庆龄陈友仁关系钩沉 | 尚明轩 | 
| 2000年第4期 | |
| 专题论文 | |
| 论清末彩票 | 闵 杰 | 
| 观念与社会:女子小脚的美丑与近代中国的两个世界 | 杨兴梅 | 
| 近代中国广告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 朱 英 | 
| 清末中央教育会述论 | 关晓红 | 
| 战后中共“和平、民主、团结”总方针的确定及其转变 | 田 玄 | 
| 论1938─1949年华北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农贷 | 李金铮 | 
| 九世班禅返藏受阻与国民政府的治藏策略 | 皮明勇 | 
| 书评与文评 | |
| 近代史籍史料的整理应当务求准确——以三种资料书为例 | 吴剑杰 | 
| 西村成雄《张学良传》评介 | 唐宝林 | 
| 学术综述 | |
| 50年来的中国近代边疆史研究 | 赵云田 | 
| 读史札记 | |
| 吉鸿昌与察哈尔抗日的几个史实问题 | 王晓荣 | 
| 晚清文献中“乡绅”的对应词是“城绅” | 谢 放 | 
| 2000年第5期 | |
| 专题论文 | |
| 东北军与中原大战 | 陈进金 | 
| 近代山东行栈资本的发展及其影响 | 庄维民 | 
| 厦门大学国学院风波——鲁迅与现代评论派冲突的余波 | 桑 兵 | 
| 关于里昂中法大学的几个问题 | 葛夫平 | 
| 书评与响应 | |
| 增进中国商会史研究的两岸“对话”——响应陈三井先生对《上海总商会史》的评论 | 徐鼎新 | 
| 是学术创新,还是歪曲历史?——评历史报告《温故戊戌年》 | 房德邻 | 
| 学术综述 | |
| 两岸三地“研究生视野下的近代中国”学术讨论会综述 | 曹天忠、赵立彬 | 
| 1949年以来台湾地区的义和团运动史研究 | 杜继东 | 
| 1999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 | 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 | 
| 史坛信息 | |
| 中国经济史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经济组织与市场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 |
| 中国社会史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 |
| 第三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 |
| 2000年第6期 | |
| 纪念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刘大年先生逝世一周年 | |
| 忆刘大年同志的几件小事 | 任继愈 | 
| 记忆犹新的回忆 | 汪敬虞 | 
| 中国史学工作的重要领导人 | 金冲及 | 
| 编辑《刘大年文选》的回忆与思考 | 张海鹏 | 
| 战士与学者——大年同志的学术品格 | 李文海 | 
| 悼念大年同志 | 李侃 | 
| 坚持真理、追求真理 | 龚书铎 | 
| 忆刘大年同志对近代史学科建设的贡献 | 王庆成 | 
| 怀念刘大年同志 | 丁守和 | 
| 作风民主 待人诚挚——记和刘大年同志的一些交往 | 苏双碧 | 
| 学者的风范——忆大年同志 | 曾业英 | 
| 大年师谈博士论文的写作 | 姜 涛 | 
| 怀念同行与朋友刘大年教授 | C.齐赫文斯基 | 
| 怀念刘大年先生——相识日本与重逢中国及其它的追忆 | 野泽丰 | 
| 马克思主义的执着追求者——父亲刘大年晚年记事 | 刘 潞 | 
| 古今与中外的时空互动∶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整理国故的思想论争 | 罗志田 | 
|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慈善救护与赈济活动 | 周秋光 | 
| 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上层人物的心态——营务处总办罗丰禄家书解读 | 孔祥吉 | 
| 19世纪后半期鲁西民间宗教结社与拳会的动向 | 李银子 | 
| 西方土地国有思想的早期输入 | 王宏斌 | 
| 刘广京学术观点举要 | 麦金农、周启荣、黎志刚 | 
| 1999年西文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 | 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 | 
| 1998—1999年日文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 | 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 | 
| 1999年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出版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 | 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 | 
| 《近代史研究》2000年各期目录 | |
 (资料来源:《近代史研究》编辑部  中华文史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