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史研究 > 专题研究 > 军事
日俄战争中的旅顺要塞争夺战
作者:王健 责编:

来源:《历史研究》,2010年第5期  发布时间:2015-04-02  点击量:602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摘 要 旅顺要塞争夺战是日俄战争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战役,日军在付出巨大代价之后获胜,基本完成其战略目的。此役不仅是日俄战争的转折,同时也在军事上和政治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 日俄战争 旅顺要塞 乃木希典

日俄战争是日俄两国为争夺远东霸权,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一场大规模战争1904 年 ( 2月8日,日本用不宣而战的方式,派舰队突然袭击了驻泊在旅顺口的俄国太平洋分舰队,引发战争。日本此举目的在于夺取制海权,“企图消灭俄国太平洋分舰队或将它封锁在旅顺口内,以保证日本陆军在朝鲜半岛安全登陆和运输补给线畅通无阻。”1

一)旅顺争夺战的背景

开战后,俄国方面急忙调兵遣将,力图扭转战局。大批援军源源不断地通过西伯利亚铁路进入中国东北,同时实力雄厚的波罗的海舰队(改编成第2 太平洋舰队)也即将从驻地启航,驶向远东。

此时日本舰队初战告捷,俄国太平洋分舰队虽受重创,但俄舰队的整体实力仍与日舰队不相上下。而当时联合舰队经过前期战斗损耗很大,很多舰只需要回国大修*虽然沙俄远东总督阿列克塞耶夫指挥俄舰队退入旅顺内港消极避战,但却牵制着日本联合舰队的全部兵力,使其无法回国补充休整。一旦俄军波罗的海舰队到达,二者会合,战斗力将超过日本海军一倍,制海权就会被俄方获得,从而切断日本本土与朝鲜半岛之间的补给线,

使在东北的战争难以支撑*所以日军必须尽快消灭或封锁旅顺港内的俄舰队,防止他们脱逃或与增援舰队会合;并在俄波罗的海舰队到达之前,完成联合舰队补充休整,以逸待劳,迎击远道而来的俄国海军。

由于俄舰队坚守港口不出,日海军对旅顺港实施了闭塞作战。舰队参谋有马良橘中佐率敢死船队,闯入旅顺港航道,沉船堵塞旅顺内港的入海口,以图将俄舰队困死在港内。但3 次塞港行动,自沉16 只船,均未成功。7 月,海军和大本营纷纷向陆军提出组建攻城军,尽快完成旅顺攻击。

陆军方面,预定的决战场在东北平原,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却无法彻底歼灭辽东半岛北部的俄军主力;北方俄陆军主力已经开始南下,而部分日军却被牵制在旅顺无法参加北方的会战;还有就是北上的日军亦有后顾之忧、腹背之患。

于是,旅顺成了战场焦点,日军必须消灭港内的舰队,摧毁俄军的旅顺要塞。

旅顺要塞被称为“东洋第一”要塞,自然天险再加上后天巨资投入而建。清朝北洋舰队修建旅顺军港时,就已经修筑了各种永备炮台29 座,配备大炮150 多门。沙俄占领旅顺后,从1900年1 月起开始大规模修筑防御设施。在4 年多的时间里,俄国花费1100 万卢布,修筑了9 公里长的海防线;修筑了白银山至老铁山25 公里的陆防线;修筑了对海对岸的各种炮台、堡垒及临时防御工事50 余座,配备各种火炮500 多门[2]。整个要塞辖5 个永久堡垒、3 个永久工事和5 个独立炮台;在永备防御工事间构筑有步兵掩体,掩体前设有铁丝网、陷阱;各个堡垒、工事和一些炮台设有探照灯[3]。同时,俄军还大量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马克沁重机枪和迫击炮,并在世界战争史上首次将阵地前的防御铁丝网通上了高压电。初步形成了包括对水面舰艇、抗登陆和对陆

上作战在内的要塞防御体系。作为俄太平洋第1 分舰队的基地,驻泊各种舰艇48 艘,驻有陆军4.2 万人,后来又从太平洋舰队调来水兵1.1 万人参加陆防,武器装备有大炮646 门、机枪62挺[4]。俄军司令施特塞尔声称,旅顺口是“永远攻不破的要塞”。

二、 旅顺争夺战的过程

日本方面,奥保巩率领第2 军3.5 万人于5 月5 日在辽东半岛金县猴儿石(日本称“盐大澳”)附近登陆,奔袭金州。到26日以惨重的代价拿下金州,旅顺俄军与满洲集团军之间的联系被切断。之后第2 军挥师北上,进攻旅顺的任务由新组建的第3军担任。第3 军司令官由时为陆军大将的乃木希典出任,参谋长是炮术专家伊地知幸介少将。其任务为“迅速攻略旅顺要塞,无论在任何时机不使陆上之敌危及第二军之后方”[5]。因乃木希典在甲午战争时,曾经攻打过金州、旅顺,日本军界普遍认为乃木出马必定稳操胜券。6 月6 日该军在大连湾登陆后,迅即向旅顺侧后展开,到8 月初,终于完成对旅顺要塞的包围,将俄军压缩在要塞筑垒地域内。

此时第3 军辖第一、第九、第十一3 个师团和后备步兵第一、第四、野战炮兵第二3 个旅团,攻城特殊部队、后备工兵三中队及兵站部即步兵四十大队、骑兵七中队、工兵十二中队,有野炮108 门,山炮72 门,攻城炮186 门[6]。从8 月19 日到12 月6日乃木希典指挥第3 军连续对旅顺口俄军发动了4 次大规模进攻。

8 月19 日,日军开始首次总攻击。以二龙山堡垒和东鸡冠山炮台之间区域为正面攻击方向,第一师团和步兵第一旅团在右、第九师团在中间、第十一师团在左、后备步兵第四旅团为预备队[7]。380 门大炮开始炮击俄军整个陆防线,随后5 万日军在炮火掩护下发起连续猛烈的进攻[8]。由于炮击都是采用山炮、野炮等小口径炮火,对堡垒、炮台几乎不造成破坏,再加上乃木希典对旅顺俄军要塞坚固程度估计不足,采取不惜代价的“肉弹”战术轮番冲击。在俄军的马克沁重机枪和迫击炮面前,日军的攻击显得苍白无力,不断败下阵来。尽管占领了盘龙山的东堡垒和西堡垒,但5 天血战,日军战死5000 人、伤者10000 人以上,损失非常惨重,首战失利。由此乃木军司令部判断;凭借突击式的攻击难以攻陷要塞,于是决定在要塞前面掘进堑壕来进行推进。

经过休整,9 月19 日开始了第二次总攻击。此次作战采用“正攻”战术(掘坑道作业),目标是龙眼北方堡垒和水师营南方堡垒,最终夺占俄军旅顺防卫体系的制高点———203 高地。经 4天恶战,日军以损失7500 余人的代价仅攻下高地外围的几个小炮台,而主攻目标203 高地却毫无进展。

此时,在以发明有坂炮而闻名的有坂成章少佐提议下,大本营将配备在日本主要港口的280 毫米口径榴弹炮送达。自10 月26 日开始,日军又发动了第三次总攻击行动,5 天内连续发动三次攻击,仍未能突破要塞的主要防卫线,行动又以失败告终,伤亡很大。

收到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已经启程东航的消息,大本营连日协商对策,结果由参谋总长山县元帅将必须在波罗的海舰队到达前攻陷旅顺的决议通知满洲军总司令部[9]。

同时又将留在国内最后的现役师团之精锐第7 师团编入第3 军。11 月26 日,乃木希典将主力部队全部投入到第四次总攻击中,此次攻击的作战目标是集中兵力攻打203 高地。

11 月27 日开始,日军投入6 万多人对203 高地连续发动攻击,但在俄军的顽强抵抗下均告失败。乃木希典从日军中抽选出3000 名士兵,组成志愿敢死队,在中村觉少将指挥下尝试实行敢死式的奇袭突击。但因俄军阵地有探照灯,敢死队无所遁形,行动失败。乃木决定先集中所有炮兵向203 高地实施猛烈的炮火突击,然后再发起冲击。日军将全部18 门280 毫米重榴弹炮都用上,俄军阵地遭到很大破坏,阵地上所有掩体、堑壕、胸墙以及机枪、火炮装置全部被摧毁,与后方联络也被截断。乃木希典见炮击达到预期效果,下令步兵发起冲击。经过激战,日军终于打退俄军的顽强抵抗和多次反攻,12 月6 日,整个203 高地被日军占领。在短短的9 天攻防战斗中,日军为了攻占203 高地,共伤亡官兵1.7 万余名,俄军伤亡约5500 人。

12 月5 日日军夺占左右两峰后,马上就在203 高地上设立了炮兵观察哨,通过有线电话,指挥攻城炮兵部队准确炮击旅顺港内俄舰。在日军用280 毫米攻城重炮和大口径迫击炮连续轰击下,港内的俄军舰艇全被击沉,俄国太平洋分舰队彻底覆灭。月15 日旅顺要塞陆防司令康特拉琴科少将战死,俄军士气低落,节节败退。俄驻旅顺要塞司令施特塞尔将军于1905 年1月1 日向日军递交了投降书。1 月13 日,乃木希典率军进入旅顺。此役共俘虏俄军32400 人(其中伤病员5809 人),接收了旅顺要塞及大批武器和作战物资,要塞争夺战以俄军失败而结束。

在这次战役中,日军参战兵力累计达13 万人,伤亡累计达5.9万人。

三、 影响

日军攻陷旅顺要塞使日俄战争发生了重大转折,也在军事上和政治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首先,日军完成了此役的战略目标,即攻克旅顺要塞、歼灭俄国太平洋分舰队,一方面保证了日军海上交通运输安全,并使未来可能发生的与波罗的海舰队会合的危险化为乌有;另一方面,解除北上日军的后顾之忧,而乃木希典亦随后率军北上增援,参加日军与俄军主力在奉天等地的会战。对俄军来说,也有一定的战略意义,从日俄开战到8 月完成对旅顺要塞的包围用时6 个月,从8 月到次年1 月又耗时长达6 个月,旅顺要塞长时间牵制了大量日本陆军和差不多整个日本海军。

其次,日军因攻陷旅顺要塞而士气大振,相反则是俄军的士气低落,在战略上陷入被动。

再次,俄国由于政治腐败导致军事上失败,促使俄国国内革命运动的高涨,俄国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列宁指出:“俄国人民从专制制度的失败当中得到了好处。旅顺口的投降是沙皇制度投降的前奏。战争还远未结束,但战争每进一步都将大大加剧俄国人民的不满和愤慨,都将促使新的伟大的战争、人民反对专制制度的战争、无产阶级争取自由的战争的时刻早日到来。”[10]旅顺陷落不久的1905 年1 月22 日俄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了。

还有,在军事方面,旅顺争夺战充分显示了能够抗击敌重炮轰击的永久性防御工事(堡垒、工事、炮台)的重大作用[11]。此外,如俄军在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把高压电网用在军事上。俄军波得古尔斯基中尉还设计制造了一种硝化棉地雷,可以顺着斜坡滚向山下日军中爆炸。乃木希典首创实行“肉弹攻击法”。

1905 年9 月5 日日俄双方在美国朴茨茅斯签约,俄国势力从此退居中国东北北部,日本成为远东地区军事霸主。

参考文献:

[1][4][5]曲传林,王洪恩.旅顺日俄战争遗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7,14,12.

[2]周春华等.大连的炮台[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2.111.

[3][11](苏)罗斯图诺夫.俄日战争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178~179,239.

[6][7](日)宿利重一.乃木希典[M].东京:日本桥文原堂书店,1929. 501,507.

[8]潘茂忠.日俄战争在旅顺[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3.

[9](日)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纂.天津政协编译委员会译校.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71.

[10]列宁全集(第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33.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