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清史百科 > 兵制 > 养育兵

养育兵

标签:
目录

八旗兵种名。初称“教养兵”。清廷为解决八旗余丁生计而设立的预备兵。顺治十七年(1660),曾从八旗余丁内挑取四千八百人训练技艺,食正兵一半饷银, 是为清廷设立八旗预备兵之始。雍正二年(1724),清世宗命正式设置八旗养育兵五千一百二十名,并规定:满洲每旗四百六十名、蒙古每旗六十名为马兵(月食饷银三两),汉军每旗一百二十名为步兵(月食饷银二两),每旗各派参领三人、副参领三人、闲散章京十人、骁骑校十人管辖训练,纛、旗均用飞熊图案、白色蜈蚣镶边、黑色缨穗。乾隆三年(1738),廪食三两饷银满洲、蒙古养育兵尽数挑取护军、马甲等经制额兵,原汉军养育兵与新增养育兵共一万五千九百名,均月食饷银二两;乾隆十八年,养育兵增至二万六千二百余名,均改食饷银一两五钱,惟满洲、蒙古有米,汉军无米。嘉庆十年(1805),复命新增满洲、蒙古养育兵均无米;道光三年(1823) 又定,每旗各佐领下有米养育兵十八缺, 无米养育兵七缺。凡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养育兵,均从十岁以上之另户余丁及闲散云骑尉、骁骑校等微员子弟内挑取,其他官员子弟及开户余丁不得挑补。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分享到: 0
已有 9973 用户
贡献 10694 词条
词条信息
词条创建者: admin    
浏览次数:208
更新时间: 2014-10-20 01:56:24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