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行政区划名。亦称“漠北蒙古”。古为北狄地, 清代为喀尔喀蒙古诸部游牧地区。崇德三年(1638),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车臣汗、札萨克图汗遣使进九白之贡。康熙二十八年(1689),额鲁特噶尔丹并占其地,喀尔喀蒙古有七旗举族内附,安置于卡伦边内。康熙三十五年,清圣祖亲征噶尔丹,朔漠平定,喀尔喀诸部复还旧牧,为清政权之藩属地区。清代喀尔喀蒙古共有四部、八十六旗。即:土谢图汗(辖二十旗)、车臣汗(辖二十三旗)、札萨克图汗(辖十八旗)及赛音诺颜部(辖二十二旗),另有额鲁特部两旗附于赛音诺颜部,辉特部一旗附于札萨克图汗部,人口共约七十万。清政府于乌里雅苏台置定边左副将军一人、参赞大臣二人(其中一人以蒙古王公或台吉兼任),于科布多置参赞大臣及办事大臣各一人,掌理外蒙古地区之军政事务。定边左副将军及各参赞、办事、帮办大臣之下,有总管、参领、佐领、骁骑校、守卡伦侍卫等八旗官兵驻守,均自京城调遣,三岁一更换。边镇无额兵者,由旗营、绿营官兵轮番出戍,兼治屯田。中央由理藩院典属清吏司掌管外蒙古地区划分各部落游牧边界、会盟、屯戍、封袭、驿递等事;柔远清吏司则派驻恰克图办事司员,掌外蒙古地区对外贸易事务。清廷于康熙二十五年始封外蒙古地区各部落首领等人以世爵,其中在喀尔喀蒙古四部中先后封有汗三名、亲王四名、郡王五名、贝勒五名、贝子六名、镇国公七名、辅国公二十五名。其下又有一、二、三等台吉, 秩视一、二、三品。此外当时游牧于新疆、青海、黑龙江等地区的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和硕特、辉特、绰罗斯、额鲁特等部落,亦是外札萨克蒙古部落,统隶于清廷理藩院之行政管辖, 亦分别给以汗、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等封爵;其游牧区内之一些有别于外蒙古之部落,如和托辉特、哈柳沁、托斯、奢集努特、古罗格沁等,也分别隶于外札萨克有关部落。惟以上诸外蒙古部落及有别于蒙古之部落,均不入于本条行政区划范围,故不加细述,本书大都另设有专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