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名。清代纂修国史的机构。隶翰林院。康熙二十九年(1690),为修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历史,开“三朝国史馆”,康熙四十五年史成馆停。乾隆元年(1736)续修国史,复开国史馆,乾隆十四年五朝本纪成,史馆又停。乾隆三十年重修国史列传,遂再开,自此成为常设机构。国史馆设总裁,由皇帝在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简,无定员;满文总校一人, 由满侍郎内特简; 提调满、汉各一人,由内阁侍读学士、侍读及翰林院侍读学士以下各官派充,掌章奏文移并管理吏员;总纂满四人、汉六人,纂修满十二人、汉二十二人,满缺由内阁侍读学士、侍读、中书、部属中科道等官充任,汉缺由翰林院侍读学士以下各官派充,分掌编纂之事;校对满、汉各八人,以内阁中书派充,掌校勘之事。纂修国史为翰林院职掌之一,故国史馆之提调、总纂、纂修各职,多由翰林官兼任。国史馆内部机构有翻译股、纂修股、满纂修房、汉纂修房、书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