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史参考
《红楼梦》中的满族服饰文化(2014年第25期)
作者:赵志忠 责编: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9-01  点击量:794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对《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族属,诸家说法不一,见智见仁。但不管他是满族还是汉族,《红楼梦》既然反映清代贵族生活,就不可能与满族文化没有联系。尽管曹雪芹极力将“真事隐”,但从《红楼梦》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众多的满族民俗文化事象,服饰文化就是很明显的一例。

在服饰文化方面,满族男子穿的长袍、马褂,女子穿的旗袍,其样式特点,完全适应于骑射需要。袖子较窄,便于拉弓射箭;袍子下摆均有开(xiè,短袄),便于骑马;领子较严紧,防止在森林中蚊虫进去。《红楼梦》反映的是清代社会生活,在服饰上自然要有满族的特点。我们看看书中是怎样描写的:

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第三回)

宝玉也来了,进门见了王夫人,不过规规矩矩说了几句,便命人除去抹额,脱了袍服,拉了靴子,便一头滚在王夫人怀里。(第二十五回)

以上所描绘的是主人公贾宝玉的服饰,这身打扮是比较典型的清代满族服饰。那“箭袖”“朝靴”以及“总编一根大辫”等,基本上体现了满族服饰的特征。

箭袖是满族服饰的代表。除了上面所说的“大红箭袖”外,在《红楼梦》其他章回中还有“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白蟒箭袖”“大红金蟒狐腋箭袖”“荔色哆罗呢的天马箭袖”等。实际上,这里所说的“箭袖”不单单是一个袖子的问题,已经代表了一种满族服饰的样式。箭袖最初是指一种袖子,后来才指带有箭袖的衣服。满族是一个森林民族,主要从事渔猎生产。族中不论男装女装在袖口上都装有一个箭袖,俗称“马蹄袖”。因为长年生活在严寒的东北,冬季气温低至零下几十度,拉弓射猎带上手套,极为不便。于是,他们就想出了个安装箭袖的办法,即在原来的袖子上再装上可以盖上手背的“半个袖子”。这半个袖子,只能盖住手背,不用时可以绾起来。这样既可以抵御风寒,又可以灵活运用手指头。后来,满族人入主中原后仍然保留了这种习俗。不仅冬天,就是在夏天的衣服上也装有箭袖,成为一种装饰物。

与箭袖有关的满族习俗有“放挖杭”的礼节。清人得硕亭在其所著《草珠一串》竹枝词中说“袍袖直如弓荷袋,可能恭敬放挖杭”。挖杭为满语 wahan 的音译,《清文总汇》注释为:“袍子上的马蹄袖口”。这说明,满族“放挖杭”的习俗就是放马蹄袖。在大臣向皇帝叩拜时,还有晚辈见长辈时,他们跪叩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双手相互捋下马蹄袖,然后跪下叩首。

辫子是满族及其先人的传统发式。《晋书·肃慎传》中说:“肃慎氏,一名挹娄,在不咸山北,……俗皆编发”《旧唐书·靺鞨传》中记载:“黑水靺鞨,最处北方,尤称劲健,每其勇,恒为邻境之患,俗皆编发”《新唐书·黑水靺鞨传》:“黑水靺鞨,居肃慎地,亦曰挹娄,元魏时曰勿吉,……人劲健,善步战,常能患它部,俗编发”《大金国志》亦记载:“金俗好衣白,辫发垂肩,与契丹异,……留颅后发,系以色丝,妇人辫发盘髻。”《三朝北盟会编》中说:“男子辫发垂后,耳垂金环,留颅后发以色丝之,富者以珠玉为饰。”清代的满族不仅继承了这种梳辫子的传统,而且将这种发式扩展到了全国,清代男子皆留辫子。其实不仅满族,历史上的其它北方民族都有男人梳辫子的习俗,比如契丹人、蒙古人等。满族男子梳辫子与他们的渔猎生活有关。他们要在大森林中骑马,汉族的那种宽衣大袖、高束头发的服饰显然不适应。他们不但让袍子是束身窄袖的,而且头发也要盘起来,以防止阻挡视线无法射箭,刮到树上无法骑马。男子辫发的描写在《红楼梦》中屡有出现:

湘云只得扶过他的头来,一一梳篦。在家不戴冠,并不总角,只将四围短发编成小辫,往顶心发上归了总,编一根大辫,红绦结住。(第二十一回)

(芳官)头上眉额编着一圈小辫,总归至顶心,结一根鹅卵粗细的总辫,托在脑后。(第六十三回)

上一段叙述了史湘云为宝玉梳头的经过,写得生动详细。下面一段芳官“结一根鹅卵粗细的总辫,托在脑后”的描写,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满族作家老舍在他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中,也曾写过满族的辫子,而且是充满了赞叹。小说中的旗人二哥福海,“他的脑门以上总是青青的,像年画上胖娃娃的青头皮那么清鲜,后面梳着不松不紧的大辫子,既稳重又飘洒”。

靴子是满族传统服饰的一部分,也是满族骑射生活的具体体现。昔日,满族人不论男女都要出没于深山老林去狩猎,维持生计。他们不仅要穿长袍马褂,还要穿与之配套的靴子。在《红楼梦》中,不仅男人贾宝玉、贾蓉等要穿靴子,就是那些女子也要穿靴子。如第四十九回写黛玉、史湘云二人踏雪:

宝玉便邀着黛玉同往稻香村来。黛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束一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头上罩了雪帽。……(湘云)脚下也穿着(yōu,母鹿)皮小靴,越显的蜂腰猿臂、鹤势螂形。(第四十九回)

这里面黛玉、湘云二人,一个穿的是“羊皮小靴”,另一个穿的是“皮小靴”,比较清楚地反映了满族狩猎民族服饰的特点。清代满族女子也跟男子一样,照样骑马打猎。康熙年间著名满族词人纳兰性德有一首词叫《浣溪沙》,其中写到“有个莺莺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见人羞涩却回头”,活灵活现地写出了一个满族女子骑马的英姿及豁达的性格。

满族女子穿靴子,穿靴子的脚必定是大脚。这就引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红楼梦》中的女子到底是大脚还是小脚?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人撰文,题目就叫《红楼梦脚的研究》(吕启祥主编《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文章认为《红楼梦》中的女子都是天足,不是小脚。“曹雪芹是满洲人,满派的妇女全是天足”,将那些女子写成小脚“不合他(指曹雪芹)个人满洲旗人的身份”。证据有二:其一,第三十二回袭人请史湘云帮助做鞋,其实这鞋是宝玉的,湘云装作不知,却说“你的我才做,别人的我不能”。从这段对话中可以得知,袭人的脚与宝玉的脚差不多,当然是大脚。其二,第四十四回写凤姐生气“回身把平儿先打了两下,一脚踢开门进去,也不容分说,抓着鲍二家的撕打一顿”,若是纤纤细足,虽是气急败坏也很难随意一踢,凤姐应是大脚无疑。《小说丛话》中说,“《红楼梦》为的是专说满人之凭据,其不必深求而可知者,则尽在于叙次妇女装束形体,举无一语涉及裙下故也。……曹雪芹虽非碌碌者,以著如许之大部书,专写旗人,不但正钗无一语及足,连副钗及又副钗亦无一语及之”。也就是说,曹雪芹的《红楼梦》专写满人,汉族文人对“三寸金莲”的倾慕,在这里是找不到的,因为满人女子皆大脚。

其实,细查《红楼梦》,我们在“庚辰本”中也找到了对小脚的描写。比如,第六十二回宝玉与香菱的对话中:

宝玉道:“你快休动,只站着方好,不然连小衣儿、膝裤、鞋面都要拖脏。(第六十二回)

这里面所说的“小衣儿”是指裤子,又称作“中衣”。“膝裤”是指缠足妇女在小胫上系的一种饰物,又称作“裤腿”。这是缠足妇女所特有的一种穿法。小说中虽然没有直接写香菱的小脚,但也间接地反映出来了。又比如,《红楼梦》(庚辰本)的第六十五回,更是直接写了小脚:

这尤三姐松松挽着头发,大红袄子半掩半开,露着葱绿抹胸,一痕雪脯。底下绿裤红鞋,一对金莲或翘或并,没半刻斯文。(第六十五回)

按照清代定制,旗人妇女是不许缠足的。但个别旗人家庭出现婢妾缠足又是正常的,不过这些婢妾都是汉人。她们大都是通过购买得来的,不同于明媒正娶。香菱是薛蟠之妾,缠足亦属正常。尤三姐的情况比较复杂,她是贾珍之妻尤氏继母带来的女儿,其姐尤二姐又是贾琏的妾。可见尤三姐的地位也不会很高,缠足是不足为奇的。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红楼梦》中所描写的大户人家女子有缠足的。

荷包是满族的一个重要佩饰。《荷包漫话》一书言:“不要小看‘荷包’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玩艺,它却是清代满人的重要标志之一,早在满洲进关之前,就在八旗军队中流行起来了。清代宫廷一直十分重视这个传统,不但在旗人中重视,而且流风所及,直到汉人官吏及民众间,无一不珍视‘荷包’了”有一种说法,早期的荷包是八旗兵行军打仗放食物用的,后来成为一种佩饰,并可以放银锞子、香料、槟榔等物。荷包是女子精心缝制的,送给男人,又成了传情的信物。在《红楼梦》中,荷包屡有出现:

众人因素爱秦氏,今见了秦钟是这般人品,也都欢喜,临去时都有表礼。贾母又与了一个荷包并一个金魁星,取“文星和合”之意。(第八回)

宝玉笑道:“每人一吊钱。”众人道:“谁没见那一吊钱!把这荷包赏了罢。”说着,一个上来解荷包,那一个就解扇囊,不容分说,将宝玉所佩之物尽行解去。(第十七至十八回)

从上面所举的《红楼梦》服饰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贾宝玉等主要人物的服饰都是清代服饰,甚至可以说都是满族服饰。但许多人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比如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清代服饰的主要特征“箭袖”“辫子”都没有了,多少有点不尊重历史,不忠实于原著的意思。《红楼梦》写的是清代生活,着清代服饰极为正常,你偏偏让他们着明代人的服饰岂不怪哉? 

 

 

 

作者简介

赵志忠,满族,1954年生,沈阳人。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满学、民族文学,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13部。主要著作有《北京的王府与文化》《清王朝与西藏》《清代满语文学史略》《满族文化概论》《满学论稿》等。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