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史参考
陕西三边总督孟乔芳与清初西北政局(2014年第35期)
作者:陈跃 责编: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1-27  点击量:488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明清鼎革之际,清廷虽然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地区,但地处西北边陲的甘宁青等地却十分动荡,明朝残余势力和农民起义军都在争夺该地的统治权。如何统一各方,确立在西北的统治,是清廷面临的难题。在此关键时刻,陕西三边总督孟乔芳以招抚、征伐、劝降、平叛等多种手段,将西北地区收入版图,并通过招徕流散百姓、蠲免赋税和发展屯田等举措,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政权。

 

一、主政西北

  孟乔芳,字心亭,直隶永平(今河北卢龙县)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卒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其父孟国用,为明朝宁夏总兵官,乔芳在父亲手下任副将。明崇祯三年(1630),他因事罢官,回家乡赋闲。刚到家不久,皇太极率军攻克永平。对明朝不满的孟乔芳等人投降了后金。

 

  皇太极非常器重这批明朝军事精英,任孟乔芳为副将。随后,孟乔芳随后金军退出长城。清崇德七年(1642),乔芳入籍成为汉军镶红旗人。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孟乔芳改任刑部左侍郎,随军追击李自成部队。次年四月,清廷升孟乔芳为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总督陕西三边军务,以争取清朝在西北的统治。这样,孟乔芳就在明清鼎革之际登上了西北地区的历史舞台。从顺治二年至十年,孟乔芳主政西北长达九年。

 

二、抚剿并用

  明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在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明朝在西北的统治摇摇欲坠,但包括部分官员、军队在内的残余势力,试图继续维护明朝统治。同时,面对清军入关后迅猛发展的势头,一些明军开始向清军投降。

 

  在任命孟乔芳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后不久,清廷在陕西颁布恩诏,加大了对明朝残余势力和李自成起义军残部的招抚工作。在孟乔芳的努力下,招抚收到显著效果,陕西三边四镇八府的文武官绅大多进表投降。通过招抚政策,清廷初步建立了在西北的统治,但其统治基础却极为脆弱。不久,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地原来投降清朝的明军相继反叛,孟乔芳采取剿抚并用的手段,次第消除威胁。

 

  1.陕西。孟乔芳对陕西,特别是关中的战略地位有着深刻认识。他指出:秦为天下诸省之首,得秦则得天下,秦安天下亦安。顺治二年五月,孟乔芳及时搜捕,先后扑灭了西安周边两股试图利用宗教反清的势力,维护了社会稳定。三年九月,孟乔芳调集大军进攻陕南兴安(今安康)贺珍和孙守法率领的抗清武装,贺珍仅以身免。次年三月,清军设伏袭杀孙守法。至此,陕南的反清势力被肃清。

 

  2.宁夏。顺治四年,孟乔芳率军征伐武大定。他分遣诸将进攻,平定了固原地区。是年秋,马德又在宁夏反清。孟乔芳复遣军讨之,平定宁夏及甘肃庆阳、环县一带。

 

  3.甘肃。孟乔芳因严格执行“剃发令”,激起甘州(今张掖)地区众多回民的不满。顺治五年三月,米喇印与丁国栋占据甘州,再攻克凉州(今武威)、兰州,提出“反清复明”口号,清朝在河西走廊的统治瓦解。此后,米喇印等又率军逼进巩昌(陇西),进一步向陇东发展,一时间关陇大震。

 

  鉴于甘肃的严峻形势,孟乔芳帅师出驻秦州(今天水),遣将赴援。闰四月,清军攻占兰州城。七月,收复凉州。八月,清军攻下河州(今临夏)和甘州,米喇印因食尽出降,被授予副将。顺治六年初,清廷再次调甘州兵赴川镇压抗清义军,一时军心浮动。米喇印、丁国栋再次反清。孟乔芳帅师自兰州渡河而西,与援军会师合围,米喇印等食尽夜遁,孟乔芳遣兵追击,米喇印被杀。十一月,清军攻克肃州(今酒泉),杀丁国栋等,收复整个河西地区。

 

  4.青海。清朝在青海统治权的获得与当地土司的人心向背密切相关。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后,其将贺锦从甘州回师庄浪,准备进攻青海。明朝西宁副总兵鲁允昌联合西宁卫指挥使祁廷谏、民和土官指挥同知李天俞合兵据战,阻击贺锦部队。鲁允昌兵败被杀,祁廷谏和李天俞等被押往西安。顺治二年,清英亲王阿济格率军进入西安,释放了狱中的祁廷谏、李天俞等人,仍授其原职,令回西宁招抚各族部众归清。青海土司由此转而拥护清廷。

 

  孟乔芳代表清廷给各家土司颁发敕书,承认其享有特权的同时,严令其服从管辖。大量土司的归顺,使得清廷在较短时间内确立了对青海东部的统治权。乾隆年间,陕甘总督杨应琚曾高度评价孟乔芳的招抚工作,认为“孟总督乔芳请仍锡以原职世袭。今已百年,输粮供役,与民无异。惟是生息蕃庶,所分田土多鬻民间,与民错杂而居,联姻而社,并有不习土语者。故土官易制,绝不类蜀、黔诸土司桀骜难驯也”(《清史稿·土司六》)。

 

三、蠲赋兴屯

  自崇祯初年开始,西北地区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流离失所。清军进入陕西后,明军、清军、农民起义军三方为争夺统治权征战数年,当地百姓继续遭受苦难。在入陕之初,孟乔芳就指出:秦中“寇乱数十年,民化青燐(俗称鬼火,指死者),田鞠茂草,无处不有荒田,无户不有绝丁”(《孟忠义公奏议》)。甘肃在经历反清斗争的战火后,也是颓垣断壁,莽无炊烟,幸存的百姓亦皆蓬首鹑衣,啼饥号寒,有朝不保夕之势。

 

  有鉴于此,孟乔芳一面奏请蠲免百姓赋役,一面招徕人口。顺治六年至八年,孟乔芳连续上奏要求蠲除西北地区的赋税,经过招徕与蠲免,西北城镇附近的肥沃土地得到一定开垦。河西、临巩、平庆、汉中等处的近城平衍之地渐次得到开垦,但其余则荒芜弥望,久无耕耨之迹。

 

  孟乔芳认为,惟有屯田一法,既能足食,又可强兵,还能弭盗安民。考虑到延安、庆阳、平固及西凤、南山一带沃土不下数百万顷,他采取兵屯之法,在各镇调拨步兵二千名,给以牛具、籽种,用总理官一员,分理官四员,酌其荒田多寡,或二、三百名为一屯,或四、五百名为一屯。他认为兵屯成败的关键,在于各官必得才品兼优,实心任事,按此标准选人,果然取得良好成效。他令人分屯诸地,岁得粟四万二千石有奇。

 

  顺治十年二月,清廷命孟乔芳兼督四川兵马钱粮。孟乔芳提出,陕西七镇及督抚各标有兵九万八千有余,加上其余驻军,岁饷约须360万,而陕西赋入只有186万,长此以往,难以为继。他建议裁兵一万二千人,这样每年可省饷银31万,此方案获得了顺治帝的高度评价。

 

  兼督四川后,孟乔芳改任川陕三边总督。然而,此时他年事已高、重病缠身,不得不请求离开自己苦心经营近十年的西北。十二月,顺治帝令其还京,但皇命未至而孟乔芳已卒,享年五十九岁。

 

  孟乔芳去世后,顺治帝要求后任者以其为榜样,勤勉治理。顺治十三年,马之先调任川陕总督,顺治帝谕之曰:陕西天下咽喉,尔当视孟乔芳倍加勤慎,方克有济。后来康熙帝也称赞过孟乔芳的光辉业绩。康熙二十二年(1683),他特别召集八旗汉军都统、副都统等谕之曰:“国家自祖宗定鼎以来,委任汉军官员,与满洲一体,其中颇有宣猷效力者,如孟乔芳、张存仁辈,朝廷亦得其用。”(钱仪吉《碑传选集》)

 

  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从不断动荡到逐渐稳定的阶段。在这个大变局中,明军余部、清朝势力、农民起义军及地方土司,在经历了斗争、妥协、归降、反叛等激烈互动后,最终是清朝以剿抚并用的手段,获得军事胜利,并通过一系列缓和社会矛盾的方法,稳固了西北地区来之不易的统治权。孟乔芳在任内通过蠲免赋税,大兴屯垦,在较短时间内稳定了社会秩序,恢复了社会生产,顺利实现清廷的战略任务,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也必须指出,他以武力镇压农民起义,这体现出其鲜明的阶级性,也反映了明清之际社会斗争的残酷性。

 

 

  作者简介

 

  陈跃,1980年生,江苏徐州人。历史学博士,西北大学西北历史研究所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边疆史地和生态环境史,发表论文十余篇。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