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404…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Not Found
哎呀…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醒您 - 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
211.103.156.162
当前位置: 首页 > 清史参考
雍和宫:从王府到寺庙(2014年第42期)
作者:佟 洵 责编: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1-26  点击量:0
分享到: 0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雍和宫的满语意思是和平、欢乐、美丽的宫殿。这里在明朝时是供太监居住的官房,清初成为归内务府使用的官用房舍。康熙朝这里被建为雍亲王府,既是雍正帝的“潜龙邸”,也是乾隆帝的出生地。雍正朝将其作为行宫使用,定名雍和宫。乾隆帝即位后,将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寺庙,成为清廷管理藏传佛教和安藏定边之地。

 

  康熙三十三年(1694),康熙帝将内务府管辖的这片宅第赐与皇四子胤禛居住,胤禛被封贝勒爵后,此宅始称“禛贝勒府”,时人又称其府为“四爷府”。康熙四十八年,胤禛由贝勒晋为和硕雍亲王,“四爷府”也由于主人地位荣升而得以大规模改造与修建,禛贝勒府随之升格为雍亲王府。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驾崩,胤禛即位,改年号雍正。雍正帝即位初期,对他居住了30多年的雍亲王府并没有大规模修缮与扩建,只是对东花园(又称东书院)进行了彻底修缮。雍正三年(1725)正式赐名“雍和宫”,王府升格为皇家行宫,供雍正帝每年夏日“方泽亲事毕,临此园少歇、进膳”之用。雍正帝不仅常常穿便服前往雍和宫中闲游,还经常要随行的文武官员也脱去朝服,换便装跟随。据《国朝宫史》记载,修葺后的雍和宫殿堂、楼、厅、堂、所的匾额楹联多为雍正帝应景取意,撰题御笔亲书。

 

  雍正帝尊崇佛教,尤对藏传佛教格鲁派三世章嘉活佛十分优待。他说:“张家(该派第一世活佛出生于张姓之家,后改称“章嘉”)胡土克图者,西域有名之大喇嘛也。唐古特人众敬悦诚服,在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之上,各处蒙古亦皆尊敬供奉。”于是,年仅八岁的三世章嘉活佛若毕多吉在雍正二年被接到北京。为把若毕多吉培养成藏传佛教领袖,密切清皇室与西藏活佛之间的关系,雍正帝让他与皇四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帝)一起读书写字,并经常亲自督导三世章嘉活佛学习研究佛教经典。

 

  雍正十三年八月,雍正帝驾崩于北京西郊行宫圆明园,乾隆帝仓促继位。由于事发突然,停放梓宫之所还未及准备,乾隆帝决定用雍和宫停灵。为迎请梓宫移置,内务府仅用15天时间,便将雍和宫中路主要殿堂顶上的绿色琉璃瓦全部改为黄色琉璃瓦,自此雍和宫再升一格,与皇宫殿宇为同一等级。停放梓宫的永佑殿(原系雍正帝当亲王时的正寝之所),改名为“神御殿”。乾隆元年(1736),雍正帝的画像被供奉在神御殿内,每日由喇嘛诵经祈祷,乾隆帝也按季节“岁时展礼”,自此雍和宫便成为清廷的祭祀影堂。

 

  乾隆九年,雍和宫正式改建成藏传佛教寺庙,同时成为北京城最大的喇嘛庙。该庙由皇帝行宫改建而成,所以在建筑格局上不同于一般寺庙,风格截然不同。雍和宫整体建筑群分东、中、西三路。东路为庭园建筑,名为东书院,建筑安谧幽静,形式古朴淡雅(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被焚毁)。中路建筑群是雍和宫的主体建筑,原来是供雍亲王起居所用的内寝宫,殿宇崇宏,壮丽幽深。西路建筑群名为平安居,除庭院建筑物外还有马圈等设施,多为佣役所居。从整体布局来看,南半部建筑明朗开阔,北半部密集紧凑,十分严整。七进院落与五大殿堂依次坐落在几百米长的中轴线上,庭院规模由南到北逐渐缩小,而殿堂建筑却渐次升高,一殿高于一殿。这种建筑形式正是我国古代“聚龙窝凤”建筑手法的典范,也符合“正殿高大而重院深藏”、“宫门向阳而层层掩护”的传统建筑艺术特点。

 

  乾隆帝将其父的宅邸、自己的出生地改为藏传佛教黄教寺院是有其深刻用意的。

 

  第一,用以表达乾隆帝对其父的崇奉与缅怀。自雍正帝安葬之后,乾隆帝就在雍和宫内供奉其父影像。至乾隆九年,雍和宫已闲置十年。十年之中,乾隆帝虽然日理万机,却对“岁时展礼”从不懈怠,对于龙潜禁地雍和宫,更不敢玷污圣名而移作他用。乾隆帝在陈述雍和宫历史渊源的御制碑文里写道:“深惟龙池肇迹之区,既非我子孙析珪列邸者所当亵处,若旷而置之,日久肃寞,更不足以宏衍庆泽,垂焘于无疆。” 通过深思熟虑,乾隆帝终于决定将雍和宫改成喇嘛庙,挑选高行梵僧居住,“香幢宝网,夕吹晨钟”,“以示蠲明,至洁也;以照崇奉,至严也;以介福厘,至厚也”(《国朝宫史续编》)。

 

  第二,是为了尊重雍正帝的信仰而尊崇佛教。乾隆帝考虑到,尊奉喇嘛教既能使雍和宫派上用场,又表达了对其父生前信仰的尊重。《章嘉若必多吉传》记载,乾隆帝在询问佛教在西藏发展情况及寺庙如何形成等问题后说:“看来,佛教之所以能够在西藏长时期内得到发展,全部取决于寺庙,如果能建造一座修习经卷的大寺,将会有益于佛教的流传。” 

 

  第三,是为了加强对藏传佛教和蒙藏地区的管理。尊崇藏传佛教是有清以来的基本国策,所谓“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乾隆五十七年清廷制订《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定以金瓶掣签来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为此,特别设立了两个金瓶,一个置于拉萨大昭寺,专供西藏、青海等地掣签定大活佛转世灵童;另一个即放在雍和宫,专供蒙古地区大活佛转世灵童掣签用。乾隆帝还亲撰《喇嘛说》,立碑于雍和宫,规定金瓶掣签永为定制,以“去转生一族之私,合内外蒙古之愿”,“安藏辑藩,定国家清平之基于永久”。雍和宫改为喇嘛庙后,成为清政府管理全国喇嘛教事务的中心,在西藏、蒙古和新疆的西部、北部地区享有很高声望,对于加强蒙藏地区管理、维护清王朝统一发挥了特殊作用。

 

  纵观历史,雍和宫不仅清朝政府管理藏传佛教之地,而且见证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今天,它依然发挥着增进各民族团结的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

 

  佟洵,女,1945年生。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教授、民族与宗教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晚清宫廷史、北京地方史与宗教文化的教学与研究,著有《清宫后妃》、《佛教与北京寺庙文化》、《基督教与北京教堂文化》、《伊斯兰教与北京清真寺文化》等,发表论文百余篇。

 

网友评分:

0人参与  0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匿名评论      已输入字数: 0

哎呀404…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Not Found
哎呀…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醒您 - 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
211.103.1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