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太监是郑和的小名。三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一盛事。钱曾读书敏求记著录巩珍的西洋番国志,所作提要有云,“盖三保下西洋,巷流传甚广;内府之剧戏,看场之平话,予虚亡是,皆俗语之流为丹青耳!”如今脉望馆孤本元明杂剧中收有“奉天命三保下西洋”一本,明罗懋登著有一部“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这大概就是钱曾所说的剧戏和平话了。
近几十年来新发现的一些碑刻文献,对于郑和的生平,有所贡献。以下只就三个方面,略述新知,以资设助。
甲、 新发现的碑刻等文物可以说明郑和的生平及其七次下西洋的年月
元代伊斯兰教开始在中国各地传?选D鞘焙钜了估冀坦妫?还没有后来那样的谨严。有些人虽然出身于伊斯兰教世家,而自己却信奉儒家之学。甚至于学佛参禅,遁?E空门。其中突出的例子就是丁鹤年。(注1)
丁鹤年自元入明,至永乐末年始卒。(注1)在明初,以伊斯兰教世家而又信佛教如丁鹤年者,郑和即为最显著的一人。郑和为伊斯兰教世家,有其父马哈只墓志铭可证。(注2)可是郑和又信佛教:法名福善,一作速南咤释,即福吉祥。福吉祥亦即福善之异译。永乐、宣德间,郑和曾大量印刷佛经,施入南北各寺,这些佛经至今还有流传。(注3)
郑和是云南昆阳人,原来姓马,后赐姓郑。其父马哈只墓在今昆阳城外,墓碑耸立。至今无恙。马哈只墓俯视和代村,即郑和的老家所在。相传有郑和家谱。和代村马姓详细情况,尚待调查。
郑和于明成祖永乐三年奉使,至明宣宗宣德八年(1405-1433),二十八年间,凡七下西洋。使节行踪,远达非洲东岸。明史卷卷304郑和传说郑和等人“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齑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规模之大,为振古所未有。明代黄省曾著西洋朝贡典录,序上说郑和海上之举,“维绡?煜?,际天而行!”
关于郑和下西洋,明史成祖、宣宗本纪、郑和传,以及明贤录,俱有所纪载。唯年月等等,互有出入,莫衷一是。近几十年来,先后发现一些碑刻,有的就是郑和当时所立,对于证正郑和之几次西洋年月,提供了最可信的根据。其中如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记。(注4)福建长乐南山塔寿石刻天妃灵应记。(注5)在锡兰所立碑、(注6)就是最好的第一手史料。今制一郑和七次下西洋年表,作为附表一附在后面,对校各种记载,求得比较可靠的下西洋年月,以供参考。
乙、中国历史上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
上一节引证明史郑和传,说郑和下西洋,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在十五世纪,我们所造的木船,其长、广,比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最大的邮船,载重八万吨的英国玛丽皇后号不相上下。真是造船术历史上一件了不起的成就。这样大的舰队在海上航行,也需要有极高的航海技术。过去有不少的人谈到这些方面,都持怀疑的态度。
我国的海岸线、北起东北鸭绿江口的大东沟,南至广东的北仑河口,差不多有一万二千公里长。毛主席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书中曾说过:“在这个广大的领土之上,……有很长的海岸线,给我们以交通海外各民族的方便。”所以我们沿海的人民,自古以来就和海洋发生着密切的关系。汉书地理志里已经把记载了当时我国对南海各国的交通路程。六朝以至唐宋,航海事业大为发达。六朝时代江南有载重万斛的大船。唐代俞大娘的船载重万斛,船上有菜圃埘,养生送死都在船上。宋代造船技术,又有很大的发展。西湖中的船装,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十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徐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橹或六橹,每船可载百余人。”(见关自牧梦里录卷十二江垲船舰条)。
1170年,陆游入蜀,路过武昌,看见当时“大军教习水战,大舰七百艘,皆长二三十丈,……往来捷如飞翔”。(注7)
宋代为着军事上的需要,还发展了车船的建造。车船即是古代的一种土轮船。湖南鼎州所造车船长三十丈或二千余丈自八车至二十四车。江、浙诸州军打造九车、十三车战船。这是把古代祖冲之和李皋创造的千里船,加以改进扩大而成,船并有仓。这都是造船技术上的一个新的进步。(注8)
到了十一、十二世纪之间,中国发明了罗盘,运用到了航海上,称之为南针、或指南针。铺之参观测日、月、星辰,验云气、相水色,测海水深浅。在航海技术上,也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有了相当高的发展。(注9)
宋、元时代,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南海和印度洋上,在各国的航海船只中,以中国海船为最大、最好,从印度南端往东,各国商人都换乘中国船。(注10)
宋、元时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因为海外通商的需要,有了飞跃的发展。由此再进一步,以至和郑和下西洋所造的大船,似乎是合乎发展规律,又不足为奇了。
丙、郑和下西洋和东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东非若干国家的关系
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历时将近三十年。据诸书记载,他的舰队、官兵至二万七八千人。宝船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文,阔一十五丈。随行有官校、旗军、勇士、通事、民梢、买办、书手、阴阳宫、等人,又有医官、医士一百八十余人。组织相当严密。西洋记通俗演义说是随行人中尚有和尚、道士等人。小说家言,不一定可信,但据永乐时所刊太上说天妃救苦灵验经题记,当时随行人中的确有僧人同行,从行人中留下记载今尚可考者,有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巩珍的西洋番国志三种,都是纪录其目识亲览诸国风物之作。这三书流伟至今,版本极夥。又有朱显珉海上诗稿,宋代江西鄱阳人,从郑和使西洋,录所见作诗稿,书名见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存否不得而知。(注11)
马欢是伊斯兰教徙,“以通译番书,亦被使末”。他是一位翻译(古名通事),大概通阿拉伯文。费信、巩珍二人,疑是从征而有文化的军士。三人从征时次俱不尽同,故所记有出入,瀛涯、西洋番国志各二十则,星槎著录四十五则。明史郑和传著录郑和先后经历凡三十七国。今将星槎、瀛涯、西洋番国志、明史本传所载经历国名,制一郑和下面洋经历地名对照表,作为附表二,附在后面,以供参考。
据对照表,共有58个地名,除去露山等属小地名,十一个,尚余47个。在这47个地名中,如大、小(原字为左口右具)喃、西洋琐里和琐里、南勃利和南巫里,应是一个地方,故可除去重复的三个。琉球三岛,麻逸和苏禄,只见星槎,地外东洋,恐是费信秒自前人,郑和及其从人并未亲历,亦可除去。一共可以除去七个,下余的总共只剩四十个。有人说真腊为郑和所不到,亦可除去,实只三十九个。又在郑和航海图中所收的五百个地名,本国部分占二百,亚、非其它国家占三百,比星槎等书所收更多。
西洋之名,起于元代,大概从今婆罗洲为界,东日东洋,以西日西洋。郑和下西洋,其所经历相当于今东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东部赤道以南、南纬五度左右的地方。据郑和航海图,郑和在满剌加和苏门答剌两处,设有官厂。西洋记说是在满剌加国树立排栅城垣,想必就是官厂了。这是一个据点,以备舰队前进和补给之用。南去爪哇,西至锡兰和印度等地,应俱从这些官厂出发。至今印度尼西亚、泰国,还有郑和的遗?E,如印尼的三宝垅、三宝洞,就由郑和而得名。他的行踪,遍及于印尼、马来半岛,锡兰、东西巴基斯坦、印度、马尔代夫、波斯湾、阿拉伯半岛、麦加、麦地那,以及非洲东岸。在锡兰的卧佛寺进香立碑,碑石今存可伦坡博物馆中。
郑和下西洋,为明初一盛事。其下西洋的挡案存兵部中。英宗天顺,宪宗成化时,具体案有重使西洋之意。挡册于成化时为刘大厦所焚毁,详细情形,遂不可考。今只从星槎诸书中窥知大概而已。(注12)
附 表 一
郑和七次下西洋年表
(公元1405-1433)
次数 | 年代 | 明史本纪 | 明实录 | 碑刻 | 附注 |
往 | 返 | 往 | 返 | 往 | 返 |
第 一 次 | 明成祖 永乐3―5年(公元1405-7) | 3年6月已卯 | | | 5年9壬子 | 3年 | 5年 | |
第 二 次 | 5-7年 (1407-9) | 5年9月13日 | | | | 5年 | 7年 | |
第 三 次 | 7-9年 (1409-11) | 6年9月癸亥 | | 6年9月癸西 | | 7年 | 9年 | |
第 四 次 | 11-13年 (1413-15) | 10年11月丙辰 | 13年7月癸卯 | 10年11月丙申 | 13年7月癸卯 | 11年 | 13年 | 冯承钧云:按是年十一月无丙辰,应从实录作丙申。 |
第 五 次 | 15-17年 (1417-19) | 14年12月丁卯 | 17年7月庚申 | 同 | 同 | 15年 | | |
第 六 次 | 19-20年 (1421-22) | 19年11月癸已 | 20年8月壬寅 | | | 19年 | | <TD style='BORDER-RIGHT: windowtext 1pt solid; PADDING-RIGHT: 5.4pt; BORDER-TOP: medium none; PADDING-LEFT: 5.4pt; PADDING-BOTTOM: 0cm; BORDER-LEFT: medium 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