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404…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Not Found
哎呀…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醒您 - 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
211.103.156.162
当前位置 : 首页  >> 清史研究 > 专题研究 > 军事

太平军每军实数及后期编制考

罗尔纲

太平天国每军兵额,是否确如《太平军目》所规定?其实数究竟有多少人?太平军以军、师、旅、卒、两编制,其后期有无变化?是否还如此?这是太平军制里面两个重要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的考明,对太平军制的研究,对各个战役的了解,对权力的变迁,以至对太平天国的兴亡,都很有关系。

  现在,根据所见史料,已初步考出。希望将来有更多的史料发现,把问题考得更清楚。

  

一、太平天国每军的实数

  

太平天国的兵制是仿照《周礼》“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的制度。它的编制,每军设军帅一员,军分前、后、左、右、中五营。每营设师帅一员。每师又分前、后、左、右、中五营,五旅帅分统。旅帅下分一、二、三、四、五五个卒长统带。每卒长下分东、西、南、北四个两司马统带。每两司马下分刚强、勇敢、雄猛、果毅、威武五个伍长统带。每伍长下分冲锋、破敌、制胜、奏捷四伍卒。计军帅统率师帅五员,旅帅二十五员,卒长一百二十五员,两司马五百员。每军官员、伍长、伍卒共一万三千一百五十五人。(据张德坚《贼情汇纂》卷三《伪官制·伪军中官》及卷四《伪军制上·伪军目军册》。查《太平军目》说,伍长管四人。两司马管五个伍长,共管二十五人。卒长管四个两司马,共管一百零四人。旅帅管五个卒长,共管五百二十五人。师帅管五个旅帅,共管二千六百二十五人。军帅管五个师帅,共管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五人。案照《太平军目》编制,每一军合官员、伍长、伍卒实为一万三千一百五十五人。其刻本上的说明,少算了五个师帅,二十五个旅帅,共少算三十人,应以《贼情汇纂》所记人数为合。□纯《太平天国官制军制探略》第二章注二对此曾提出讨论。)

  据曾国藩情报机关编纂的《贼情汇纂》记载,太平天国“陆营每军伍卒一万二千五百人,计九十五军,共伍卒一百一十八万七千五百人”。(见卷十一《贼数·伍卒额数》)其兵力超过清朝绿营、八旗的总数。但是,太平天国既有此兵力,为什么“孤军”北伐呢?为什么上海小刀会刘丽川起义派不出军队去支援呢?为什么要待稳定长江上游武昌、九江的防守之后,才能从江西调得兵回来进攻虎视眈眈驻扎在天京东门外孝陵卫的清朝江南大营呢?

  在现存太平天国甲寅四年的太平天国文书里,有几篇是记有太平军的兵数的。如《后二军军帅刘□得请领大钱上总制禀》说:“计统下兄弟一百七十余人。”《中五军前营中旅帅刘亚二请发封船条上中五军军帅覃禀》说:“今奉天命出师,统下兄弟四十余人。”(见《太平天国文书汇编》卷三公文,三、向上级报告请示公文。)照《太平军目》规定,一个军帅应该统率一万三千一百五十五人,却只有一百七十余人;一个旅帅应该统率五百二十五人,却只有四十余人。这当是由于伤亡还未补充的情况,但如果太平军编制照《太平军目》规定的人数,何至于缺额到这种地步。考甲寅四年九月二十九日《燕王秦日纲上东王杨秀清报告武昌失守情况禀奏》说:

  初九日,后二军官兵及水营前二军并水营前三军暨各军各衙尉差等由城上吊下,距武昌省城东二十里红山地方诛妖。妖魔三、四千持蓝、白、黄、黑色等样妖旗,由纸坊街旱路绕到红山,前来迎敌,甚是作怪。圣兵只得转回,归路又被妖魔抄后拦住,进退两难,惟有权时扎住。后国宗兄暨地官副丞相欲退扎武昌县,由城内统带兵士冲杀一条路,方能退走武昌县。(均见《太平天国文书汇编》卷三公文,三、向上级报告请示公文。)

案秦日纲向东王杨秀清报告,初九日,“后二军官兵及水营前二军并水营前三军暨各衙尉差等”从武昌省城上吊下,向城东红山进攻敌人,敌军三、四千迎战。给敌人打败,要退回城上,又给敌人抄后拦住。后来城内军队也撤退了,杀开一条路,才能一齐退到武昌县去。我们来看,这一战,太平军除开各军各衙尉差的人数不计外,只后二军、水营前二军、水营前三军的兵士,照《太平军目》规定,就有三万七千五百人,何至于与三、四千敌军交锋,惨败一至于此呢?又考甲寅四年十月《国宗提督军务韦俊上东王杨秀清报告半壁山战况禀奏》说:

  窃小弟于十月……初九日开始上行,于十八日申刻行抵田家镇大营,与燕王秦兄公同酌议,小弟带统下尉差及圻州调来土八副将军梁修仁所统左十五、左十七、中十五三军兵士,从马鞍山上路兜剿,兼防富池口妖魔出来作怪,小弟于十九日荣刻同镇仑弟、以德侄在驼背桑树及半壁山两路上岸,秦兄于吊桶山江边上岸,三路兜剿。(见《太平天国文书汇编》卷三公文,三、向上级报告请示公文。该书标题原作''报告田家镇战况''。案此役太平军系从田家镇渡江,向南岸半壁山进攻,应作半壁山。)

案太平天国甲寅四年十月十九日,相当于清咸丰四年十月初五日。查对曾国藩清咸丰四年十月十四日《陆军夺半壁山研断铁锁水师绕出贼前折》向清廷奏报半壁山之役说:

  该逆经此大创,犹复积愤思逞。初五日,复从田家镇渡江来犯,约三千余人。(见《曾文正公奏稿》卷四。)案韦俊向东王杨秀清报告,这一役出动“左十五、左十七、中十五三军兵士”,照《太平军目》规定,三军兵士共有三万七千五百人。而据曾国藩向清廷奏报则只有三千余人。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太平天国前期兵力不足的情况和文献所记的一些费解的情况,给我们提出了太平天国军队是否照《太平军目》所规定人数的问题来。我们应该对这问题进行稽考。

  查太平天国癸好三年五月二十二日(夏历五月二十日),林凤祥等率领的北伐军到河南巩县停留寻船在汜水口渡黄河时,有个在巩县署做幕客的陈善钧,逃在城南五十里的东作村,每天派人赴城侦探。他在《癸丑中州罹兵纪略》记北伐军的实数说:

  贼来九军,每军诈称一万,其实所称一万者,只二千五百人耳。

案陈善钧记北伐军在巩县城停留十天,他所记北伐军人数是每天派人赴城侦探亲见得来,是可信的。

  太平天国甲寅四年二月,在北伐援军统帅曾立昌部下,有个伍长张大其,到山东张秋镇后,奉命回安徽庐州送信,在路上被捕。清朝官府记录的《张大其供》述北伐援军人数说:

  十二月里,听说北边贼匪被官兵围困,贼众商议到天津解围。那月二十八日,贼内丞相曾姓、胡姓、许姓、陈姓共带十五军,每军二千五百人。(见《近代史资料》一九六三年第一期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太平天国资料辑》。)

据《张大其供》,他是湖北黄陂县人,于癸好三年九月在汉口被编入伍,派充伍长。(原作“什长”。案太平军编制有“伍长”,无“什长”,这是清朝书吏的误记,故改正。)回到天京,又到扬州。这年十二月下旬,出发增援北伐军,经安徽、河南、江苏向山东进军。他在太平军中共半年之久,行军经过鄂、皖、苏、豫、鲁五省。他所记亲身参加的太平军实数是可信的。

  到太平天国戊午八年(清咸丰八年)秋,太平天国有个叛徒李昭寿,他向清朝钦差大臣督办军务胜保接洽投降。胜保向清朝奏报这个叛徒的兵力说:

  李兆受一股,……查其所领二十四军,每军实有二千五百人,以二十四军计之,众以数万。(见《剿平捻匪方略》卷四十六,清咸丰八年七月十三日胜保奏。)

案胜保在清咸丰三年(即太平天国癸好三年),就做钦差大臣统兵与太平天国北伐军和北伐援军对抗。他在这一封奏折中,论到叛徒李昭寿所领二十四军的人数,他说“每军实有二千五百人”的话,就是根据他所熟知的太平天国每军的实际人数来论断的。

  根据上面所举三条证据,第一条是每天侦察驻扎在当地十天、陆续过河的九个军得来的记载。第二条是亲身参加太平军半年,并经过长途行军的人的自述。第三条是与太平军作战过五年的清朝钦差大臣的论述。这三条证据,来源不同,各有代表性,而所说太平天国每军的实数都相同。据此,可以作出太平天国每军实际人数为二千五百人的结论。

  考明太平天国每军的实际人数,首先可以明了太平天国前期兵力不足的真确情况。案太平天国军制以前、后、左、右、中编排,各十九军,合共九十五军。(据张德坚《贼情汇纂》卷三《伪官制·伪官分表》。)如果每军都照实际人数二千五百人足额,则九十五军应有二十三万七千五百人。这个兵额还不算弱。但是,连这个实际人数还不足额。上面已举出后二军军帅刘□得所统只有一百七十余人,在半壁山大战的左十五、左十七、中十五三军只有三千余人,缺额的情况十分严重。有一个曾在天京任过职的地主阶级分子涤浮道人,他在所撰《金陵杂记》里,记甲寅四年间太平军数说:

  由湖北来时,裹协固多,诈称有一军帅即管带有一万二千五百人,其实并无如许之多。嗣因分窜各处,又以官兵云集,贼势穷蹙,半就逃亡,每军帅名下只数十贼兵,亦有百余人者。

反革命分子诅咒革命,他所记的数字是会偏低的,我们不能据来作估计。但是,据现存太平天国文献所记后二军军帅刘□得所统确是只有一百七十余人,这一段话,却可供我们了解为什么当时太平军缺额严重到这种地步作参考。关于后二军,据《水二总制黄榜超为请发长隆红粉上右十二检点林敬禀》说:

  为请领军装以便诛妖事:缘小卑职荷蒙天恩、主恩,□以重任,管带后二军通军兵士。现值妖氛未尽,又蒙检点大人不弃愚顽,命小卑职扎在南门外防守妖魔。昨具(据)后二军军师(帅)刘□得禀称营内缺少长隆红粉等件,恐妖魔仓卒前来,难以抵御,恳请转禀饬发等情。

案这一封禀的时间当在甲寅四年十一月间,所说防守的南门,当是九江的南门。此时曾国藩湘军正要向九江进攻。可知后二军是在前敌作战的部队,并非在后方等待补充的休整部队。而这一支“后二军通军兵士”只有一百七十多人。当时太平军缺额的严重竟到了这种地步。那末,武昌红山之役,给清军三、四千人大败的后二军、水营前二军、水营前三军,其兵力一定远少于三、四千人。而半壁山之役,太平天国出动的左十五、左十七、中十五三军,曾国藩奏报为“约三千余人”,恐怕还是清朝官报一贯虚报敌人的声势以显自己的战功的做法,实在还不到此数。看来,于建都天京后一个多月,由林凤祥等率领,在扬州出发的九军北伐军,据扬州人倪在田《扬州御寇录》所记为“二万”人,案九军照实际兵额为二万二千五百人,倪在田作二万,是一种记整数的数字,当是足额的。由于那时以破竹之势刚从武昌东下,又是北伐大事,故得足额。其后情况就不同了。到甲寅四年秋冬,与湘军在长江上游大战时,除林凤祥等统率的北伐军九军,曾立昌等统率的北伐援军十五军,共二十四个军投入了北方战场外,尚有七十一个军,姑以每军平均为一千人这一最高的数额来估计,全部太平军只七万一千人。这七万一千人,要在长江上游与湘军水陆军展开大战,天京、庐州、镇江都有敌军进攻,要分兵守御,兵力实在太不够了。所以当时守卫天京、镇江,主力是由女军担任。我们考明太平军的实际兵数,对了解太平天国前期兵力种种竭蹶的情况,就了如指掌了。

  其实,太平天国兵力竭蹶,不但前期,直到庚申十年春打垮江南大营前还如此。如戊午八年春,和州之役,李秀成率精兵五千,大败清军,连克全椒、滁州、来安等地,《李秀成自述》说:“斯城虽破,德帅之势已分,奈无兵可用,取到来安为止。”又说:“我自回全椒,无兵可用。主与我母,被困在京。那时在全邑,日夜流凄(涕)。……那时止有部将陈坤书、吴定彩、萧招生、谭绍光、陆顺德,各将愿力拚舍死,愿救京都。当调精锐,不足五千。”这年八月,与陈玉成合兵,打垮浦口清朝江北大营,取了扬州,也只得放弃不守。《李秀成自述》说:“斯时兵少,不定(守)扬州。”庚申十年二月,李秀成用围魏救赵计奇袭杭州之役兵力仍是很单薄的,《李秀成自述》说:“日夜下杭州,那止有六、七千之众。将杭州困其五门,……一千三百五十名先锋,打破杭郡,并非人力之能也。”又记从杭州退兵事说:“将杭[]新制造旗帜以作疑兵,此是兵少退兵之计。”

  太平天国兵力雄厚,那是庚申十年春打垮江南大营后的事。首先是这年四月,克复苏州时收降清军五、六万人。《李秀成自述》说:“李文炳、何信义等献苏城而行,我即引兵入城,收其部众五、六万人。”到辛酉十一年夏,进军武昌之役,在湖北招得起义群众约三十万人。《李秀成自述》说:“将湖北兴国、大冶、武昌、江夏、通山、通城、嘉鱼、蒲圻一带,具禀来降之人招齐,大概三十万之敷(谱)。”曾国藩论李秀成这一役出师湖北事也说:“攻陷二十余城,掳人数十万,财物无算,是为忠酋生平最快意之事。”(见《曾文正公批牍》卷三《批席宝田禀》。)又说:“李秀成今年在江、楚掳人近二十万。”(见《曾文正公书札》卷十七《复李辅堂》。)这年八月,李秀成从湖北回军到江西河口,又得从广西回来的石达开部将童容海等率领的部队二十多万。《李秀成自述》说:“下河口,即见童容海由广西而回,得其廿余万。”壬戌十二年夏,英王陈玉成牺牲后,其部将又悉归李秀成统辖。黄文金、刘官芳等部队也都归李秀成统辖。这时,李秀成统辖的军队约一百万。他在《自述》里记天王对他的猜忌说:“那时主见我部辖百余万众,而何不忌我乎!”清同治元年(即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七、八月间,曾国藩《复赵敬甫》也说:“发逆之人数甚众,十倍于我。”(见汪世荣编注《曾国藩未刊信稿》。)这时候,曾国藩统辖的湘军约十万人,所谓十倍,就是百万人。敌人的估计也相同。在壬戌十二年冬,作为太平天国军队最高统帅的忠王李秀成,统辖的军队至一百余万人,这就比甲寅四年秋估计全军只有七万一千人,多了约十五倍。

  是不是兵力单薄,国家就一定衰败呢?是不是兵力宏大,国家就一定兴隆呢?太平天国的历史事实并不如此。在前期,行军师负责制,政治民主,事权高度集中,国家机器,川流不息地在运转,调兵遣将,一声令下,风驰电掣地奔赴,万众一心,人人奋斗,故兵虽少,却能战胜攻取,成为太平天国最鼎盛的时期。到后期,天王洪秀全破坏军师负责制,他要“主是朕做,军师亦是朕做”,严行专制独裁,造成人心离散,将领复拥兵自为,顾私不顾公,故虽有百万大军,兵力比敌人多十倍,竟无救于败亡。历史事实说明了决定太平天国兴亡的不在于兵力,而在于政治。这是值得读史的人们深思的。

  

二、太平天国后期军队的编制

  

太平天国前期军制,照《太平军目》行军、师、旅、卒、两的编制。全军分为前、后、左、右、中编排,各十九军以军的番号为编排,也就以军的番号来称谓军队。甲寅四年九月二十九日《燕王秦日纲上东王杨秀清报告武昌失守情况禀奏》报告武昌失守前的军队布置说:

  后二军分守保安门一带城头街道。……临江营盘系水营前三军把守,临湖营盘系水营前二军把守,中间旱路营盘系中十五军把守。(均见《太平天国文书汇编》卷三公文,三、向上级报告请示公文。)

太平天国前期的军队,都是这样地照《太平军目》的编制,分军编排军队,以军的番号来称谓军队。

 太平天国后期却不同了。清咸丰十一年(即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三月十一日,曾国藩记英王陈玉成统辖的军队说:

  伪英王统下有五大队、五小队。五大队:前大队则天义梁成富、左大队吁天安卜占魁,右大队量天安唐正才,中大队格天义陈时永,后大队已散。五小队:前队裁天福黄,左队监天安马,右队浩天安刘□林(即精忠主将),中队涵天安罗正举,后小队已散。(见《曾文正公手书日记》。)

己未九年十月,《忠王李秀成致伦天燕韩碧峰鼐天燕韩绣峰书》通知派军队前来事说:

  五河张家沟之事,……业已排齐兄之次子并朗天福,仍命巍天豫带同三大队官兵前来明光、池河等候。(见《太平天国文书汇编》卷三公文,四、平行公文。)

壬戌十二年二月六日,《忠王李秀成给忠逢朝将刘肇均谆谕》指示进攻上海的军队布置说:

  已饬六王宗与忠佑朝将黄弟一面扎队兵进泗泾,一面会带各队合兵力攻七宝。……忠孝朝将之队饬赴吴淞口相地安营。……至于弟队之兵,可由嘉定境出野鸡墩,于吴淞江、黄渡等处安扎营盘。……然弟队兵士虽多,颇形散漫,须要留心整饬,以肃戎行。(见《太平天国文书汇编》卷三公文,二、对下级指示公文。)

庚申十年五月二十五日,《京畿统管李春发为报干王洪仁□来苏省事上忠王李秀成禀报》并述他的部队不能应调缘由说:

  至奉殿下瑞令,谕弟点排队内官员统带兵士前来协守无锡等谕,弟理应遵谕点排官兵前往。奈弟队内官兵,前时概行点排跟随侍王瑞驾出师,……因此未有兵士点排前来。(均见《太平天国文书汇编》卷三公文,三、向上级报告请示公文。)

辛酉十一年十二月十五日,《吉庆元黄祥胜上忠王李秀成票报》报告部队驻扎事说:

  所有乍□(浦)城系小官吉庆元各队家属人等驻扎,奉贤邑系小官黄祥胜各队家属人等驻扎。……并蒙二殿下劳心极甚,带领三队参护,扎在川沙一带,随诛四乡土匪。(均见《太平天国文书汇编》卷三公文,三、向上级报告请示公文。)

癸开十三年,《就嗣钧黄三升为调派部队事给□天义吴习玖书》说:

  兄自回京之后,队内兵士及一切机宜,概交天府同检开天义邓弟、镰天安金弟提理。兄染病在京,孰料……队内官兵等□□□同侍王大队胜守,……实深焦灼。当即铺排开天义邓弟□□官兵数百名下游弟队,与贤弟斟酌进取何方。……仍望贤弟嗣后入于何队、征取何方,总宜行文与兄,以免挂怀,……切勿有误。(见《太平天国文书汇编》卷三公文,二、对下级指示公文。)

从上面所举的例子看,可知太平天国后期军队的编制,是采用“队”的编制的。又查现存《护殿前一队理天义陈阁内牌尾清册》等三十五件太平天国兵册和名册中,(见《太平天国文书汇编》卷六兵册馆衙名册和家册。这三十五件兵册和名册,原件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院。这些名册,都属护王陈坤书部下,而以理天义队内居多。理天义是护王侄陈士桂,当时奉命守徐市一带。戈登常胜军进犯常州,这些名册,为戈登掠夺,落于戈登之手,而藏于不列颠博物院。)没有一册是照《太平军目》的编制。太平天国文献明确地表明后期军队的编制,是以“队”为编制的。惟辛酉十一年正月二十日,幼主诏命为保卫天京交归护京正副主将统率的御林兵,却特命“照旧设立军、师、旅、卒、两”,(据幼主辛酉十一年正月二十日《添设御林兵保卫天京诏》,见《太平天国文书汇编》卷一诏旨,二、幼主诏旨。)这正说明了当时军队早已不用旧制,所以这一支选锋特设保卫天京的御林兵,才特诏指定要照旧制来编制。

  太平天国后期军队所用的“队”的编制,每队如何编组?人数多少?队下如何分割等等内容,目前文献残缺,都未能看得清楚。据上引曾国藩所记,辛酉十一年三月时,英王陈玉成统下有五大队、五小队,以前、后、左、右、中编排。据现存护王陈坤书部下兵册,有《护殿前一队理天义右营□天安泮天安属下年名菁册》,知护王陈坤书统下军队是以队、营编制,将全军分为若干队,队以下为营。又考有一个驻扎在江苏常熟县境的巡察使鸢天福刘翰飞,他就做“总队主”。(据龚又村《自怡日记》清同治元年五月廿六日。)统率大军的统帅英王陈玉成部下分为五大队、五小队,而一个只驻在一个县的境内的小小鸢天福刘翰飞统带的部队,便分为十队,这就可知太平天国后期所用“队”的编制,其人数多少,并没有一定的制度。至于英王陈玉成军队,只见有“队”的编制,未见有“队”下的编制(它的小队,并不是隶属于大队),而护王陈坤书军队,却在“队”下分“营”,这又可知太平天国后期军队的编制,在“队”之下也没有一定的制度。

  太平天国后期军队为什么要采取“队”的编制呢?这是一件逐渐演变的事件。太平天国前期每军照《太平军目》规定的名额,应为一万三千一百五十五人。其实,每军实际人数只有二千五百人,而缺额十分严重,一般都不到这个实际额数,如甲寅四年军帅刘□得统带的后二军便只有一百七十多人。同时,前期每逢行军时,《行军总要》规定必须将军队分为前、中、后三队。这样,每军的人数既缺额如此严重,而到行军时,又采取分队的形式,就会自然而然地逐渐演变起来。据丁巳七年十二月初十日《鉴天豫涂命殿前右六十二丞相曾在本队宣讲道理照会》看,那时就已经用“队”来编制队伍了。《照会》说:

  兄愚思军规不整,队伍紊乱,是以兄派分队伍:吁天侯卜弟分为前队,羡天侯倪弟分为后队,但弟统带之官兵分为右队,如兄与丞相蒙弟共为中队。凡行军之节,各归各队行走,各归各队驻扎。凡遇诛妖之时,务要各归各队迎剿,……以免紊乱。兄约期明日各队归各队讲道理,约束兵士。……仰祈宣讲本队,不须前来兄处,是所至切。(见《太平天国文书汇编》卷三公文,二、对下级指示公文。)

案《行军总要》刊刻于乙荣五年,系将东王杨秀清颁布的号令规定编辑成书,那时只规定行军时“分为前、中、后三队”,“派定某官统带某军为前队先锋,某官统带某军为后队押后,自为佐将者统带某军居中队”,到夜晚扎营时,则“一军还一军,不准混杂”。又案这一个发《照会》指示部下的鉴天豫涂,名连□,是成天福陈玉成部将。据照会所说,涂连□因为军规不整,队伍紊乱,他把所统军队派分队伍:吁天侯卜某分为前队,羡天侯倪某分为后队,丞相曾某分为右队,他本人与丞相蒙某共为中队。平时各归各队宣讲道理,训练兵士;行军时,各归各队行走;夜晚扎营时,各归各队驻扎;作战时,各归各队迎剿,以免紊乱。这就与《行军总要》所规定的只行军时“分为前、中、后三队”不同,而形成为固定的制度了。

 太平天国前后期军队编制的不同,给政治以重大的影响。前期用军、师、旅、卒、两编制,以军的番号称谓军队,标识着军队为国家的军队,兵权归于国家。后期用“队”编制,不再有统一的番号了,于是以队称谓军队,自称为本人的队,(如上引《京畿统管李春发为报干王洪仁□来苏省上忠王李秀成禀报》自称他帝的军队为“弟队”,《就嗣钧黄三升为调派部队事给□天义吴习玖书》自称他带的军队也同样称为“弟队”。)他人也称为某人的队,(例如干王洪仁□《谕复敝天燕方永年诗》注说:“方永年现在仁政兄队内。”见《钦定军次实录》,洪仁□也把洪仁政带的军队,称为“仁政兄队”。)这就意味着军队属于私人,使兵权落于将领之手。《李秀成自述》有一段很重要的记事说:

  去年天王改政,……军称天军,民称天民,国称天国,营〔称〕天营,兵称御林兵。……称天朝、天军、天民、天官、天将、天兵、御林兵者,皆算其一人之兵,免我等称为我队之兵。我〔称〕为我队我兵者,其责之云:“尔有好心之意,天军、天官、天兵、天国,那有尔兵!”不称天兵、天国、天官者,恐人霸占其国,此之实言也。何人敢称自兵者,五马分尸。

洪秀全破坏了军师负责制,破坏了太平天国的农民民主,企图把太平天国的江山变成为他家“父子公孙”的私产,而实行专制,那是大错的。但是,他针对太平天国后期将领各私其兵的严重情况,严禁将领“称为我队之兵”,把军队称为天军、天兵、天营、御林兵,以杜绝兵归将有,却是对的。李秀成说洪秀全之所以这样做,是“恐人霸占其国”,其目的是使军队“皆算其一人之兵”,事实也确是如此。太平天国内部斗争严重到了这种地步,其原因应该说是复杂的。但是,从军制这个角度来看,却是由于不用军、师、旅、卒、两的编制,改用“队”的编制,军队不再有统一的番号,将领各以“我队之兵”称谓军队而来。这与湘军、淮军造成晚清兵归将有的情况相同,是研究太平天国军制的一件特别重大的事。

 

  

三、太平军制中卒、两两级

  

《太平军目》规定,每军军帅一人。凡军帅所属,师帅五人,旅帅二十五人,卒长一百二十五人,两司马五百人。每军所辖,合官员、伍长、伍卒共一万三千一百五十五人。师帅统五旅帅,共率二千六百二十五人。旅帅统五卒长,共率五百二十五人。卒长统四两司马,共率一百零四人。两司马统五伍长,共率二十五人。(此处太平军一军的师、旅、卒、两所辖人数,系照张德坚《贼情汇纂》卷三《伪官制·伪军中官》的计算。)

  上面既考明照《太平军目》规定,一军兵额为一万三千一百五十五人,而实际人数只有二千五百人,为原额19%。军师所率实数为二千五百人,那末,其下师、旅、卒、两各级人数如何分割呢?这是研究太平军制应该考明的事。有一封甲寅四年二月十八日《中四军前营前一卒长覃瑞容请领礼拜钱上后营军帅陈敬禀》说:

  缘明天十九日房宿礼拜之辰,弟统下四两司马,共带兄弟一百三十五名,内牌面九十八名,……牌尾兄弟三十七名,……又两司马四员。……统共实领礼拜钱二千七百九十六文。(均见《太平天国文书汇编》卷三公文,三、向上级报告请示公文。)

案太平天国军制,称成年及壮年人为“牌面”,未成年及老年人为“牌尾”,其法定年龄,据谢炳《金陵癸甲纪事略》说:“凡男子十六岁至五十岁谓之牌面,余为牌尾。”又案《太平军目》规定,两司马统五伍长,共率二十五人,卒长统四两司马,共率一百零四人。此处中四军前营前一卒长覃瑞容所统两司马四员,牌面九十八名,只缺额两名,而牌尾却多至三十七名。根据这一文献,知卒、两两级并没有照原额19%递减,而是完全照《太平军目,规定的名额编制。

  上面曾经考明现在三十五件太平天国后期兵册和名册中,完全没有用军、师、旅、卒、两编制军队的。但却有一个汪卒长(见《□天安邵名册》)和两个百长:一个是理天义武正军政司汪统下汪百长(见《护殿前一队理天义队内□天福黄第内并董下朝属各员牌正/尾名册》),另一个是□天侯邓统下朱百长(见同上)。案卒长统一百零四人,所以卒长又叫百长。考顾深《虎穴生还记》说辛酉十一年太平军中最小的官员为百长。李圭《思痛记》自述他于庚申十年在太平军中,见有俞百长、陈百长、汪百长三人。太平天国后期军队已经改用“队”为编制了,却仍保留卒长,这是由于在“队”的编制中,同样需要一个管辖百人的军官。我们根据后期太平军编制这个事实,与前期一军的实际人数为《太平军目,原额的19%,而卒、两两级却完全照规定的原额编制不变这一情况来看,便可知太平军是以统率一百零四人的卒这一级作为战斗单位的,其作用与曾国藩湘军的哨,和近世陆军的连都有相似之处。这是研究太平军作战应该注意的地方。

 

  【资料来源:《文史》1984年第21期】

文章点击数:       【 】    【更换背景色
哎呀404…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Not Found
哎呀…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醒您 - 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
211.103.1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