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元史》卷16,《世祖》,第352页,中华书局1976年版。 [2] 《元史》卷59,《志第十一•地理二》,第1400页。 [3] 《辽东志》卷7,《艺文志·经略》,第4页上,引自金毓黻等辑:《辽海丛书》(第2集),辽海书社印行。 [4] 申忠一:《建州纪程图记》,引自潘喆等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2辑),第42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 辽宁大学历史系编:《建州闻见录》校释,《清初史料丛刊》第9种,第43页,辽宁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 [6] 《满文老档·太祖》,第2函,第13册,天命四年十一月初一日,第124-125页,中华书局1990年版。 [7] 白永真撰:《辽阳县志》卷32上,《序纪志》,李辅《全辽风俗志序》、王之诰《重修全辽志序》,第1185、1182页,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版。 [8]《筹辽硕画》卷18,引自谢国桢辑《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第1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9] 黄道周:《博物典汇》卷20,《四夷》,第15页上,明崇祯刻本。 [10] 谈迁:《北游录》,《纪闻》下,第348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11] 《八旗通志》卷236,《初集》,《儒林传上·额尔德尼巴克什》,第5327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2]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宣祖三十三年七月戊午,第2660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13]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宣祖二十八年十二月癸卯,第2180页。 [14]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宣祖三十三年七月戊午,第2660页。 [15]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宣祖二十八年十二月癸卯,第2180页。 [16] 《世祖章皇帝实录》卷1,崇德八年八月,第27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17]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宣祖二十九年三月甲申,第2229页。 [18] 申忠一:《建州纪程图记》,引自潘喆等编:《清入关史料选辑》(第2辑),第437页。 [19] 傅波主编:《抚顺地区清前遗迹考察纪实》,第52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0] 《满文老档·太祖》,第6函,第44册,天命八年正月二十七日,第404页。 [21]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20,《论语二·学而篇上》,第460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22] 辽宁大学历史系编:重译《满文老档·太祖朝》第3分册,第64卷,天命十年(1625)正月至三月(加圈点文字的档子),《清初史料丛刊》第1种,第134页,辽宁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 [23] 《满洲老档秘录》上编,《太祖敬礼宗兄》,第44页,1929年铅印本。 [24] 《满文老档·太祖》,第8函,第65册,天命十年四月二十三日,第630页。 [25] 《满文老档·太祖》,第6函,第44册,天命八年正月二十七日,第404页。 [26] 《满文老档·太祖》,第7函,第51册,天命八年五月初九日,第485页。 [27]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20,《论语二·学而篇上》,第476页。 [28] 《满文老档·太祖》,第8函,第67册,天命十年,第651页。 [29]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7,天命六年四月壬申,第107、106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30] 《满文老档·太祖》,第3函,第15册,天命五年四月十七日,第145页。 [31] 《满文老档·太祖》,第1函,第4册,乙卯年,第38页。 [32] 周敦颐:《周濂溪集》卷5,《通书·诚上第一》,第74页。 [33]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5,天命三年闰四月壬午,第73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34]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5,天命三年四月乙卯,第72页。 [35] 《满文老档·太祖》,第3函,第20册,天命六年四月初三日,第189页。 [36]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3,己亥二月辛亥,第44页。 [37] 《八旗通志》卷236,《初集》,《儒林传上•额尔德尼巴克什》,第5327页。 [38]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7,天命五年六月庚戌,第97页。 [39] 《满文老档·太祖》,第4函,第24册,天命六年七月,第221、218页。 [40] 《满文老档·太祖》,第4函,第31册,天命六年十二月三十日,第286页。 [41] 《满文老档·太宗》,第59册,天命六年十月二十一日,第1345-1346页。 [42] 《后金檄明万历帝文》,引自潘喆等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1辑),第28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43] 周公即认识到上天或上帝可能改变人间代理人的思想,地上的君王只有实行德政,顺从民意,才能保有天命,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正义》卷17,《周书·蔡仲之命》,《十三经注疏》,第22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44] 《满文老档·太祖》,第5函,第41册,天命七年四月十七日,第377页。 [45]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23,天聪九年五月己巳,第303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46] 《满文老档·太祖》,第1函,第4册,乙卯年四月,第29页。 [47] 《满文老档·太祖》,第5函,第38册,天命七年三月初三日,第345-347页。 [48] 《满文老档·太祖》,第6函,第45册,天命八年二月初七日,第411-412页。 [49] 《满文老档·太祖》,第8函,第66册,天命十年十月初四日,第643、646-647页。 [50]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5,天聪三年九月壬午,第73页。 [51] 《满文老档·太祖》,第5函,第32册,天命七年正月初二日,第288页。 [52] 《满文老档·太祖》,第8函,第66册,天命十年十月初四日,第643、645页。 [53] 《满文老档·太祖》,第7函,第52册,天命八年五月二十四日,第492页。 [54]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8,天命八年六月丁亥,第121页。 [55]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9,天聪五年六月辛酉,第123页。 [56] 《天聪朝臣工奏议》,六年九月二十七日,“胡贡明谨陈事宜奏”,引自潘喆等编:《清入关前史料》(第2辑),第32页。 [57] 《天聪朝臣工奏议》,六年九月,“胡贡明五进狂瞽奏”,第34页。 [58] 《天聪朝臣工奏议》,七年五月三十日,“请重彝伦以重国本奏”,第65、64页。 [59] 《满文老档·太宗》,第3函,第20册,崇德元年七月初十日,第1530页。 [60] 《天聪朝臣工奏议》,七年七月二十二日,“宁完我陈考试事宜奏”,第80—81页。 [61]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34,崇德二年四月癸巳,第445页。 [62] 《满文老档·太宗》,第12函,第11册,崇德元年五月十二日,第1459页。 [63]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30,崇德元年七月丁卯,第385页。 [64]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34,崇德二年四月辛卯,第444页。 [65]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17,天聪八年正月丁巳,第228页。 [66]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34,崇德二年四月癸巳,第445页。 [67] 关嘉录、佟永功、关照宏译:《天聪九年档》,第79页,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68]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译编:《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译编》(上),天聪朝,第214页,光明日报出版社。 [69] 辽宁大学历史系编:《清太宗实录稿本》卷14,《清初史料丛刊》第3种,第6-7页,辽宁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 [70]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37,崇德三年七月壬午,第487页。 [71] 《满文老档·太宗》,第14函,第24册,崇德元年八月初六日,第1561页。 [72] 《天聪朝臣工奏议》,六年九月,“王文奎条陈时宜奏”,第24页。 [73] 钱仪吉:《碑传集》卷16,《康熙朝部院大臣上之上》,《故中宪大夫工部尚书汤文正公事状》,第460页,中华书局1993年版。 [74] 《天聪朝臣工奏议》,六年九月,“王文奎条陈时宜奏”,第24-25页。 [75] 《天聪朝臣工奏议》,七年七月初一日,“宁完我请译四书武经通鉴奏”,第71页。 [76] 《天聪朝臣工奏议》,九年三月二十一日,“仇震条陈五事奏”,第115页。 [77] 《大清十朝圣训》,《清太宗圣训》卷4,“兴文教”,天聪五年闰十一月庚子,第77页。 [78]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10,天聪五年闰十一月庚子朔,第146页。 [79] 《满文老档·太宗》,第6函,第39册,天聪五年七月二十八日,第1128-1129页。 [80] 《大清十朝圣训》,《清太宗圣训》卷4,“兴文教”,天聪五年闰十一月庚子,第77页。 [81] 《天聪朝臣工奏议》,天聪六年正月二十九日,“胡贡明陈言图报奏”,第13页。 [82] 《清史列传》卷4,《大臣画一传档正编·希福》,第273页,明文书局1985年版。 [83] 《大清十朝圣训》,《清太宗圣训》卷4,“兴文教”,天聪三年四月丙戌,第76页。 [84] 《八旗通志》卷236,《初集》,《儒林传上·大海巴克什》,第5325页。 [85] 《清史列传》卷4,《大臣画一传档正编·达海》,第271-272页。 [86] 《满文老档·太宗》,第10函,第57册,天聪六年七月十四日,第1322页。 [87] 《大清十朝圣训》,《清太宗圣训》卷4,“求贤”,天聪九年二月壬午,第69页。 [88]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3,天聪元年四月甲辰,第43页。 [89]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3,天聪元年五月丁丑,第47页。 [90] 《清史列传》卷5,《大臣画一传档正编二·范文程》,第356页。 [91] 昭槤:《啸亭杂录》卷1,《用洪文襄》,第2—3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92]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10,天聪五年十二月辛卯,第147页。 [93] 《天聪朝臣工奏议》,六年九月二十四日,“王舜恭陈末议奏”,第29页。 [94] 仅《天聪朝臣工奏议》一书中所见相关记载就俯拾皆是。如七年七月二十二日,“王文奎请荐举人才奏”;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扈应元条陈七事奏”;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朱延庆荐举人才奏”等。 [95] 《大清十朝圣训》,《清太宗圣训》卷4,“求贤”,天聪九年二月壬午,第69页。 [96] 辽宁大学历史系编:汉译《满文旧档》,天聪九年二月十六,《清初史料丛刊》第2种, 第32页,辽宁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 [97] 汉译《满文旧档》,天聪九年二月十六,第33页。 [98] 汉译《满文旧档》,天聪九年二月十八,第35—36页。 [99]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5,天聪三年九月壬午,第73页。 [100] 《满文老档·太祖》,第8函,第66册,天命十年十月初四日,第646-647页。 [101] 《天聪朝臣工奏议》,六年九月,“胡贡明五进狂瞽奏”,第34页。 [102]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10,天聪五年闰十二月壬辰,第147-148页。 [103] 《天聪朝臣工奏议》,七年八月初九日,“宁完我请变通大明会典设六部通事奏”,第82页。 [104]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10,天聪五年闰十二月壬辰,第148页。 [105] 《天聪朝臣工奏议》,七年正月十九日,“马国柱请更养人旧例及设言官奏”,第48-49页;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扈应元条陈七事奏”,第89-90页;八年二月二十二日,“徐明远条陈时事奏”,第95-96页。 [106] 《天聪朝臣工奏议》,六年九月,“王文奎条陈时宜奏”,第25页。 [107] 《八旗通志》卷236,《初集》,《儒林传上·大海巴克什》,第5324页。 [108] 《清史列传》卷1,《大臣画一传档正编·希福》,第273页。 [109] 如蒋赫德、卞三元、刘清泰、李日梵、佟凤彩、李翔凤、苏弘祖,此数人均在崇德年间入内三院。 [110] 《满文老档·太宗》,第11函,第4册,崇德元年二月十五日,第1395页。 [111] 《天聪朝臣工奏议》,六年九月,“王文奎条陈时宜奏”,第25页。 [112]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10,天聪五年十二月壬辰,第148页。 [113] 《天聪朝臣工奏议》,六年九月,“王文奎条陈时宜奏”,第25—26页。 [114] 《天聪朝臣工奏议》,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杨方兴条陈时政奏”,第41-42页。 [115] 《天聪朝臣工奏议》,九年二月初四日,“许世昌敬陈四事奏”,第110—111页。 [116]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26,天聪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第340页。 [117] 《满文老档·太宗》,第11函,第5册,崇德元年三月初四日,第1403页。 [118] 《天聪朝臣工奏议》,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杨方兴条陈时政奏”,第41页。 [119]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10,天聪五年闰十二月壬辰,第148页。 [120] 《天聪朝臣工奏议》,六年八月,“王文奎条陈时事奏”,第20页。 [121] 《天聪朝臣工奏议》,六年九月二十四日,“王舜恭陈末议奏”,第30页。 [122] 《天聪朝臣工奏议》,九年正月二十四日,“鲍承先请重名器奏”,第105页。 [123] 汉译《满文旧档》,天聪九年十二月,第155-156页。 [124]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26,天聪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第340页。 [125] 《满文老档·太宗》,第13函,第13册,崇德元年五月十六日,第1470页。 [126] 《满文老档·太宗》,第13函,第16册,崇德元年六月初六日,第1496页。 [127] 蒋良骐:《东华录》卷3,崇德三年七月,第40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128] 《满文老档·太宗》,第16函,第36册,崇德元年十一月十三日,第1697页。 [129] 高翔:《康雍乾三帝统治思想研究》,第10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资料来源:由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