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一个地区中不同家族的科举情况,就会发现有些家族没有出现一个进士。这事情一点也不奇怪,除了进士录取人数有限、个人竞争力等原因导致进士分布不均外,进士分布上的家族聚集化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进士的家族化分布固然在文化传承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隐藏了一些值得反省的问题。本文以清代为例,对此作一点介绍。
清代文科正榜进士共录取了26848人,分布于1360多个州县的600余个姓氏(汉姓和满蒙姓氏)中。在这种分布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就是呈现出显著的家族聚集性特征。简明起见,我们将直省各州县同姓进士数量出现的频次列表如下(见表1)
表 1清代各省区同姓进士人数出现频次表
区类 数量 | 安徽 | 京旗 | 奉天 | 福建 | 甘肃 | 广东 | 广西 | 贵州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江 苏 | 江西 | 山 东 | 山西 | 陕西 | 四川 | 台湾 | 云南 | 浙江 | 直隶 | 宗室 | 总计 |
1 | 372 | 119 | 122 | 383 | 202 | 380 | 213 | 300 | 675 | 475 | 305 | 753 | 529 | 668 | 552 | 402 | 462 | 24 | 265 | 646 | 896 | 8743 | |
2 | 101 | 48 | 24 | 93 | 48 | 96 | 56 | 62 | 175 | 133 | 61 | 234 | 169 | 167 | 129 | 111 | 84 | 4 | 97 | 218 | 211 | 2321 | |
3 | 45 | 23 | 4 | 47 | 8 | 38 | 24 | 19 | 68 | 46 | 29 | 126 | 86 | 80 | 53 | 42 | 29 | 26 | 97 | 98 | 988 | ||
4 | 18 | 10 | 3 | 19 | 1 | 17 | 6 | 7 | 29 | 19 | 19 | 83 | 49 | 48 | 24 | 20 | 1 | 8 | 67 | 63 | 511 | ||
5 | 13 | 4 | 4 | 10 | 1 | 15 | 1 | 5 | 19 | 16 | 4 | 45 | 25 | 23 | 17 | 12 | 3 | 2 | 39 | 31 | 289 | ||
6 | 8 | 3 | 5 | 7 | 3 | 1 | 13 | 13 | 3 | 26 | 16 | 20 | 15 | 9 | 2 | 3 | 30 | 18 | 195 | ||||
7 | 8 | 8 | 8 | 1 | 4 | 5 | 5 | 4 | 3 | 21 | 10 | 18 | 7 | 6 | 2 | 13 | 14 | 137 | |||||
8 | 5 | 5 | 2 | 5 | 3 | 2 | 1 | 4 | 1 | 13 | 10 | 8 | 2 | 2 | 1 | 17 | 7 | 88 | |||||
9 | 1 | 5 | 11 | 1 | 3 | 2 | 2 | 2 | 1 | 7 | 6 | 10 | 2 | 2 | 1 | 2 | 10 | 10 | 78 | ||||
10 | 3 | 2 | 2 | 1 | 1 | 4 | 2 | 1 | 8 | 2 | 5 | 3 | 1 | 2 | 8 | 5 | 50 | ||||||
11 | 4 | 1 | 1 | 1 | 1 | 1 | 4 | 3 | 2 | 1 | 2 | 1 | 22 | ||||||||||
12 | 1 | 2 | 3 | 1 | 1 | 1 | 2 | 2 | 2 | 1 | 2 | 1 | 19 | ||||||||||
13 | 1 | 1 | 1 | 2 | 1 | 2 | 2 | 2 | 2 | 5 | 19 | ||||||||||||
14 | 1 | 1 | 1 | 2 | 2 | 2 | 2 | 1 | 4 | 16 | |||||||||||||
15 | 3 | 1 | 1 | 1 | 2 | 2 | 1 | 2 | 13 | ||||||||||||||
16 | 2 | 1 | 3 | 1 | 1 | 1 | 5 | 14 | |||||||||||||||
17 | 1 | 2 | 1 | 1 | 1 | 3 | 2 | 11 | |||||||||||||||
18 | 1 | 3 | 4 | ||||||||||||||||||||
19 | 1 | 1 | 1 | 3 | |||||||||||||||||||
20 | 1 | 2 | 3 | ||||||||||||||||||||
21 | 1 | 1 | 1 | 1 | 4 | ||||||||||||||||||
22 | 1 | 1 | 2 | 1 | 5 | ||||||||||||||||||
23 | 1 | 1 | 2 | ||||||||||||||||||||
24 | 1 | 1 | |||||||||||||||||||||
25 | 1 | 1 | 2 | ||||||||||||||||||||
26 | 1 | 1 | 2 | ||||||||||||||||||||
27 | 1 | 1 | 1 | 3 | |||||||||||||||||||
29 | 1 | 1 | |||||||||||||||||||||
34 | 1 | 1 | 2 | ||||||||||||||||||||
35 | 1 | 1 | |||||||||||||||||||||
36 | 1 | 1 | |||||||||||||||||||||
44 | 1 | 1 | |||||||||||||||||||||
54 | 1 | 1 | |||||||||||||||||||||
123 | 1 | 1 | |||||||||||||||||||||
403 | 1 | 1 | |||||||||||||||||||||
总计 | 584 | 241 | 157 | 594 | 262 | 571 | 315 | 401 | 997 | 716 | 430 | 1333 | 911 | 1062 | 809 | 608 | 582 | 28 | 411 | 1168 | 1371 | 1 | 13552 |
上表的统计中,未对非本省籍贯中式的同姓进士进行归并(一下各表同此),所以少量数据可能和习惯上的观感有差异。此外,人数中最后的123人是宗室进士,403人是京旗未确认姓氏的进士,可以剔除不论。
“数量”栏下的数字代表同姓进士的数量,各省区栏目下的数字是指同姓人数在该省区各州县出现的次数。比如安徽,1人共出现了372次,2人共出现了101次,最高的23人则仅出现1次。其余各栏目的含义依此类推。
可以发现,人数越多、频次越低意味着姓氏分布越集中。虽然同姓并不一定同族,但数量越大,其中出现进士家族聚集分布的可能性就越高。根据上表,各省区同一姓氏有2人以上的进士总数有1.7万余人(剔除了宗室123人和八旗姓氏不详403人),这个数据足以支撑我们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据表1,10人以上(含10人)出现的次数高达199次,剔除八旗进士后余184次,意味着全国各州县中有184个(不含八旗)统计单元达到或超过10人。这些姓氏如下表:
表 2各省10名以上进士的姓氏分布
直省 | 州县 | 姓氏 | 人数 | 直省 | 州县 | 姓氏 | 人数 |
安徽 | 泾县 | 胡 | 15 | 山东 | 安邱县 | 李 | 15 |
泾县 | 吴 | 11 | 福山县 | 王 | 27 | ||
旌德县 | 吕 | 11 | 高密县 | 单 | 20 | ||
歙县 | 程 | 15 | 高密县 | 李 | 10 | ||
歙县 | 汪 | 12 | 高密县 | 王 | 14 | ||
歙县 | 吴 | 11 | 海丰县 | 张 | 13 | ||
太湖县 | 李 | 19 | 济宁州 | 李 | 13 | ||
桐城县 | 方 | 18 | 济宁州 | 王 | 10 | ||
桐城县 | 吴 | 13 | 莱阳县 | 赵 | 10 | ||
桐城县 | 姚 | 14 | 历城县 | 李 | 12 | ||
桐城县 | 张 | 23 | 临淄县 | 王 | 11 | ||
休宁县 | 程 | 11 | 栖霞县 | 牟 | 10 | ||
休宁县 | 汪 | 15 | 曲阜县 | 孔 | 25 | ||
福建 | 安溪县 | 李 | 15 | 日照县 | 丁 | 14 | |
福清县 | 林 | 10 | 潍县 | 陈 | 16 | ||
侯官县 | 陈 | 26 | 章邱县 | 焦 | 10 | ||
侯官县 | 何 | 13 | 长山县 | 李 | 12 | ||
侯官县 | 林 | 34 | 诸城县 | 李 | 17 | ||
侯官县 | 吴 | 12 | 诸城县 | 刘 | 11 | ||
侯官县 | 郑 | 12 | 诸城县 | 王 | 35 | ||
晋江县 | 黄 | 17 | 山西 | 代州 | 冯 | 16 | |
晋江县 | 张 | 11 | 灵石县 | 何 | 14 | ||
闽县 | 陈 | 54 | 平定州 | 李 | 14 | ||
闽县 | 何 | 10 | 平定州 | 王 | 10 | ||
闽县 | 林 | 44 | 平定州 | 张 | 10 | ||
闽县 | 叶 | 21 | 文水县 | 郑 | 12 | ||
闽县 | 郑 | 19 | 兴县 | 孙 | 11 | ||
漳浦县 | 蔡 | 12 | 猗氏县 | 乔 | 10 | ||
长乐县 | 陈 | 25 | 陕西 | 蒲城县 | 王 | 10 | |
广东 | 大埔县 | 杨 | 10 | 三原县 | 李 | 14 | |
番禺县 | 何 | 11 | 云南 | 昆明县 | 李 | 17 | |
嘉应州 | 李 | 13 | 昆明县 | 王 | 10 | ||
南海县 | 梁 | 10 | 昆明县 | 杨 | 10 | ||
顺德县 | 何 | 15 | 昆明县 | 张 | 11 | ||
顺德县 | 梁 | 13 | 太和县 | 张 | 11 | ||
广西 | 临桂县 | 陈 | 10 | 浙江 | 归安县 | 沈 | 22 |
临桂县 | 周 | 21 | 归安县 | 吴 | 16 | ||
临桂县 | 朱 | 22 | 海宁州 | 陈 | 23 | ||
全州 | 蒋 | 13 | 海宁州 | 张 | 10 | ||
贵州 | 贵筑县 | 李 | 12 | 海盐县 | 朱 | 14 | |
贵筑县 | 王 | 10 | 会稽县 | 陶 | 14 | ||
贵筑县 | 周 | 11 | 会稽县 | 王 | 17 | ||
河南 | 固始县 | 吴 | 10 | 嘉善县 | 沈 | 10 | |
固始县 | 祝 | 14 | 嘉兴县 | 钱 | 12 | ||
光州 | 吴 | 10 | 嘉兴县 | 朱 | 10 | ||
商城县 | 周 | 10 | 平湖县 | 陆 | 16 | ||
商丘县 | 陈 | 10 | 钱塘县 | 陈 | 24 | ||
夏邑县 | 李 | 11 | 钱塘县 | 沈 | 16 | ||
祥符县 | 刘 | 13 | 钱塘县 | 汪 | 29 | ||
祥符县 | 王 | 15 | 钱塘县 | 王 | 22 | ||
祥符县 | 张 | 15 | 钱塘县 | 吴 | 26 | ||
祥符县 | 周 | 13 | 钱塘县 | 徐 | 10 | ||
湖北 | 黄冈县 | 万 | 10 | 钱塘县 | 张 | 14 | |
黄冈县 | 王 | 16 | 仁和县 | 陈 | 16 | ||
江夏县 | 陈 | 12 | 仁和县 | 金 | 13 | ||
江夏县 | 张 | 10 | 仁和县 | 钱 | 12 | ||
湖南 | 善化县 | 黄 | 13 | 仁和县 | 沈 | 17 | |
湘潭县 | 张 | 13 | 仁和县 | 孙 | 13 | ||
长沙县 | 陈 | 10 | 仁和县 | 王 | 14 | ||
长沙县 | 周 | 12 | 仁和县 | 吴 | 17 | ||
江苏 | 宝应县 | 刘 | 12 | 仁和县 | 张 | 16 | |
常熟县 | 蒋 | 10 | 仁和县 | 赵 | 10 | ||
丹徒县 | 张 | 17 | 石门县 | 吴 | 10 | ||
华亭县 | 王 | 11 | 萧山县 | 来 | 11 | ||
金坛县 | 于 | 17 | 秀水县 | 沈 | 10 | ||
昆山县 | 徐 | 11 | 鄞县 | 范 | 10 | ||
溧阳县 | 史 | 15 | 直隶 | 霸州 | 崔 | 10 | |
太仓州 | 王 | 14 | 柏乡县 | 魏 | 10 | ||
无锡县 | 秦 | 14 | 宝坻县 | 李 | 13 | ||
无锡县 | 邹 | 10 | 大兴县 | 陈 | 18 | ||
吴县 | 蒋 | 11 | 大兴县 | 黄 | 17 | ||
吴县 | 沈 | 11 | 大兴县 | 李 | 20 | ||
吴县 | 王 | 10 | 大兴县 | 邵 | 18 | ||
吴县 | 吴 | 21 | 大兴县 | 王 | 27 | ||
吴县 | 张 | 10 | 大兴县 | 徐 | 15 | ||
武进县 | 刘 | 16 | 大兴县 | 张 | 19 | ||
武进县 | 钱 | 10 | 大兴县 | 朱 | 15 | ||
武进县 | 吴 | 22 | 高阳县 | 韩 | 10 | ||
武进县 | 徐 | 10 | 高阳县 | 李 | 10 | ||
武进县 | 庄 | 15 | 南皮县 | 张 | 20 | ||
宜兴县 | 储 | 16 | 清苑县 | 张 | 12 | ||
长洲县 | 顾 | 10 | 任邱县 | 边 | 17 | ||
长洲县 | 彭 | 12 | 天津县 | 王 | 13 | ||
长洲县 | 张 | 10 | 宛平县 | 陈 | 13 | ||
江西 | 奉新县 | 甘 | 12 | 宛平县 | 刘 | 13 | |
奉新县 | 宋 | 11 | 宛平县 | 王 | 22 | ||
奉新县 | 徐 | 11 | 宛平县 | 徐 | 13 | ||
临川县 | 李 | 17 | 宛平县 | 张 | 18 | ||
南丰县 | 刘 | 16 | 文安县 | 纪 | 10 | ||
南丰县 | 赵 | 12 | |||||
清江县 | 杨 | 10 | |||||
新城县 | 黄 | 14 | |||||
新城县 | 鲁 | 14 | |||||
新建县 | 夏 | 11 | 总计2676人 | ||||
宜黄县 | 黄 | 10 |
由于统计太过于繁琐,我们不能在这里全部展现上表姓氏的进士家族分布情况,只能选择其中的若干典型姓氏进行家族复原。
安徽桐城县(今安徽桐城、枞阳县)清代一共有137名进士(外省中式进士未计入,以下各县同),张(23人)、方(18)、姚(14)、吴(13)、马(8)5姓就占了76名。其中张姓23名,来自张英、张廷玉家族的进士就占了21名(今属桐城,此族另有2人在外省中式,实23人),另两名(张尹、张瑚)也系兄弟(今属枞阳)。方氏18人,其中14人来自明代学者方以智家族(今属枞阳),此家族另有3人在外省中式,著名的桐城派文人方苞(会试中式,未殿试)即属此族。姚氏14人,全部来自姚鼐家族(今属枞阳)。吴氏13人,来自麻溪吴氏(今属枞阳)的占了9人。马氏8人,则全部来自明代进士马孟祯、马之英(马孟祯孙)家族(今属桐城)。
在安徽其他县,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这种聚集现象。如泾县胡氏15人,均来胡尚衡(顺治九年进士)家族。泾县吴氏12人,均来自茂林吴氏家族。旌德吕姓11人,均来自吕光亨(乾隆十六年进士)家族。宿松石氏9人,均来自石鼎(嘉庆四年进士)家族。
在福建,闽县(今闽侯县)陈姓54进士人,来自陈宝琛家族的进士就占了17人(另有3人外地中式,实20人)。侯官(今闽侯县)林氏34人,来自林则徐家族6人 ,林士煐家族4人,林其茂家族3人(加林其茂由闽县中式,共4人)。闽县叶氏21人,其中16人来自叶观国(乾隆十六年进士)家族。安溪李姓进士15人,全部来自李光地家族。漳浦县蔡姓进士12人,至少有9人可证实来自明代进士蔡宗禹家族。
在浙江,海宁陈元龙陈氏家族以24名进士独占鳌头。会稽陶作楫家族有14名(另外在外地中式10名,实23名),归安(今湖州市吴兴区)沈儆炌(明万历十七年进士)家族有22名(其中外省中式2名)。嘉兴(今嘉兴市南湖区)钱陈群(康熙六十年进士)家族有11名。萧山来氏11名,皆来自明进士来天球(弘治三年进士)家族,此族明代亦有多名进士,清代尚有2名武进士。
在江苏,武进(今常州武进区)庄起元家族清代出了23名进士(另6名由外地中式,实29人),武进、阳湖刘光斗家族出了19名进士(另外地中式2名,实21名),松江(今上海松江区)王广心家族出了17名进士。此外如溧阳(今常州武进区)史鹤龄家族至少出了9名进士,太仓王锡爵(明嘉靖四十一年进士)家族清代也至少出了9名进士。
在山东,福山(今烟台福山区)王允谐家族清代有24名进士,诸城王允升家族、高密单氏家族各有20名进士,新城(今桓台县)王氏9人则全部来自王之垣家族(此族由诸城王氏迁徙而来)。
在江西,新城(今黎川县)鲁瑗(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家族贡献了14名进士(另南丰鲁氏3人也属此族,实17人),临川(今抚州市临川区)李绂(康熙四十八年进士)至少贡献了9名进士,南丰刘秉钧(乾隆十七年进士)家族贡献了12名进士,奉新甘氏则贡献了12人。
其他各省如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县)张受长家族(17人。张之洞所属家族)、大兴(今北京大兴区)邵秉徵家族(11)、任丘(河北任丘县)边大乂家族(17)、宝坻(天津宝坻区)李光里家族(9)、宛平(今北京市丰台区)王崇简家族(8)。河南固始祝昌家族(14人)、祥符(今开封祥符区)周世紫家族(11)、固始吴延瑞家族(8)、光州(今潢川县)吴自荣家族(8),湖南长沙郑世俊家族(8)、周有声家族(6),湖北黄冈万为恪家族(5)、孝感屠溶家族(5),山西代州(今代县)冯如京家族(16)、文水郑之侨家族(11),陕西韩城张元善家族(6),四川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陈命世家族(9)、宜宾(今宜宾市叙州区)赵暐家族(6),云南昆明(今昆明市)倪玢家族(9人。此族另有倪高甲等3人在建水州中式)、太和(今大理市)张翀家族(5),贵州贵筑(今贵阳市)周奎家族(7人。另有一人在龙里中式)、李朝仪家族(4),广东大埔杨之徐家族(9)、番禺(今广州市番禺区)梁国琮家族(4),广西临桂(今临桂县)周之凤家族(7)。
不仅汉族进士如此,满蒙进士的分布也呈现出这种家族聚集特征。如满洲哈达纳喇氏纳国梁家族、蒙古吴郎汉吉尔们氏吉恒家族就各自出了6名进士。
与这种进士聚集分布密切相关的是:家族近支中式的比例非常高。除上文列举的这些家族外,还有大量的祖孙、父子、兄弟进士的情形存在。比如甘肃静宁州(今静宁县)清代一共有12名进士,其中慕天颜、其子慕琛、曾孙慕鏊3人,王源瀚父子2人,叶桂及其曾孙叶祖修2人,三家占去了7人。又如雍正二年状元陈德华,直隶安州(今河北安新县)人,其兄陈德荣为康熙五十一年进士,陈德荣有3子1孙中进士,陈德华曾孙陈宽也中了进士。再如习氏,清代一共出了5名进士,分布于江苏吴县(1)、江西峡江(1)、江西分宜(2)和八旗汉军(原籍陕西同官),惟一一个有2人的地方,则是分宜的兄弟俩。
以桐城张氏为例,其发家可追溯到明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张淳。张淳生4子,清代桐城张氏23名进士皆出其后。张淳长子张士维生5子,长子为张秉彝,张英即张秉彝之子,张廷玉为张英之子。在清代桐城张氏进士中,张英一支共贡献了15人。其余8人则是张士维另3子贡献了4人,张秉彝另外3子贡献了4人。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各家族的进士中式在时间上也比较集中。以常州庄氏为例,第一位进士是明弘治九年(1496年)的庄襗,之后直到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才又出了2名进士,随后再连续出了3名进士。到清代,从顺治四年(1647)到光绪二十年(1894)一共出了29名进士,其中顺治朝4人,康熙朝6人,雍正朝2人,乾隆朝12人,嘉庆朝1人,道光朝2人,光绪朝2人。可以看到,虽然庄氏家族生产进士的时间延续很长,但人数依然大量集中在清前期的150年里。换句话说,在人口越来越多的后代,庄氏家族产生的进士人数反而趋于减少。
再如江苏吴县(今苏州吴中区)潘奕隽家族,迁自徽州歙县,清代出了9名进士。第一位潘奕隽由浙江籍登乾隆三十四年(1769)己卯科进士,最后一名潘尚志则在光绪十五年(1889)由歙县籍中式。9人朝代分布状况是:乾隆4人,道光2人,咸丰2人,光绪1人。可见吴县潘氏家族的进士出现在清中后期,而清前期的120余年则付阙如。
无需再繁琐地罗列这些信息了。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到,清代进士的分布明显地具有家族聚集、近支聚集和时间聚集几个特点。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家族进士分布也存在区域聚集现象。比如南方的苏、皖、浙、赣和北方的直隶、山东等省份,也明显地拥有更多的进士家族。
进士分布的这种家族聚集,一方面显示出家族超强的科举竞争力,另一方面则显示出家庭或家族具有比较强大的经济支持实力。在家族之外的经济、教育、学田、出版等等条件,都是附着于家庭和家族背景之上的。优势家族特别是其中优势家庭,其获得社会资源的条件远胜于普通家庭,因而给自己的子弟提供了更好的经济、教育及其他社会条件。最简单的事实就是:生员身份的获得,就不是一般家庭轻易能够实现的,遑论官场的人脉资源了。
进士的家族聚集性分布,最直接的影响是社会流动率。我们研究了清代1714名(有效数据1565名)王姓进士的曾祖、祖父、父亲三代的身份和出仕信息,发现仅从三代而言,王姓进士的社会垂直流动率平均值在25%左右。但在家族发达的地区和不发达地区,这个流动水平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如甘肃王姓21名进士中,上三代有功名记录的9人,其中仅有2人为父子进士,垂直流动率约为57%。而山东王姓281名进士中,上三代有功名记录的233人,其中151人有明确的家族归属,垂直流动率约为17%。在浙江、安徽、江苏等地,我们也发现有类似现象,说明进士的聚集分布,对一个地区的社会流动率是有很大影响的。
不仅如此,在传统中国的宗法制社会中,个人科举的成功并不是为了利济天下,而是为了光宗耀祖,这使得家族利益和科举成功也总是捆绑在一起。二者的结合,也带来了一种新的门第观念,即以家族荣誉感为核心的科举望族。
应该说,无论是对中国古代社会还是对后代的影响,科举望族都是社会的不幸。科举以知识竞争的方式获得参与政治和社会资源分配的入门券,而家族则是血缘的方式维持这种竞争的能力。即便是同一个家族中,资源的分配也依然倾向近支。这种“知识+血缘”的联合,使得通过知识变现为权力的观念深入人心,因而攫取各类社会资源就成了家族发展的头等大事,从而大大抑制了公民应享有教育权以及社会平等诸观念的形成。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在后代风光无限的科举望族,在最初的科举乃至政治生活中的行为,也不一定都是值得称道的。雍正元年(1723)癸卯恩科开科,礼部尚书张廷玉担任会试正主考,这一科,张氏家族共中了张廷珩、张若震、张涵三人。其中张涵中式时的名字是张若涵。根据家谱排行,“若”字辈是张涵的上一辈,本不应出现如此偏差。但在清代科举的舞弊行为中,有一种现象是考生冒用国子监亲属的名字参加考试。在张氏“若”字辈中,碰巧有一位家谱中写作“若函”,卒于康熙五十九年庚子(1720)。张若函是监生,他的弟弟名字是若湛,堂兄弟中名字有若灏、若济、若河、若海,若江、若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