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第1期
论明末政局【李洵】
关于清初的战争问题【王戎笙】
论清统一的局限性【赵轶峰】
关于康熙四辅臣的几个问题【徐凯】
书《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后【王锺翰】
资产阶级维新变法与农民群众运动【陈贵宗】
宽城子事件与张作霖称霸东北【陈瑞云】
紧扣爱国主义这一历史主题——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简评【杜蒸民】
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状况及其后果【张云樵】
试论郑樵的“会通”思想【李昭恂】
林肯重建计划试析【田锡国】
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民权运动【侯文惠】
论甘地的独特品格【培伦、董本建】
折扇——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周启乾】
封二:明 沈周 蜀葵图
封三:明 王谦 墨梅图
封四:明 詹仲和 竹石图
1986年第2期 总第23期
论《丧服》中的血亲关系——《仪礼•丧服》的研究【于永玉】
汉晋之际输入中国的香料【陈连庆】
金初勃堇初探【程妮娜】
忽必烈在中国历史商的作用【李景林遗作】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家族关系的特点及其演变【蜀春】
论陶成章与同盟会的关系【陈梅龙】
论肃顺【徐立亭】
简论上海总商会“民治委员会“【李子文】
法国大革命史学中俄罗斯学派与苏维埃学派【申晨星】
买卖城【王少平】
史学研究在于领异标新——评赵锡元著《中国奴隶社会史述要》【张博泉】
康有为、沈曾植参预“丁巳复辟”【罗继祖】
东北民俗探源二则【王可宾】
关于“豺狼当道,安问狐狸”【王同策】
《玉笙楼遗文》【甘孺】
封二 明 沈周 霜林曳仗图
封三 《史学集刊》一九八六年第三期要目
封四 本刊启事
1986年第3期 总第24期
关于春秋时期的新兴地主阶级【朱凤瀚】
论孔子思想中礼、仁与中庸的关系【罗祖基】
试论王安石两次罢相【王广林】
金朝致仕制度浅议【张创新】
周经与明代的庄田【郑克晟】
论孝文皇后的历史地位【杨余练】
略论陈其美与孙中山【赵矢元】
试论蒋介石与孙中山【王东方】
美国两党制度历史成因初探【刘德斌】
如何估价彼得一世之后三十七年间俄国德对外扩张【敬东】
《资治通鉴》与隋唐史研究【牛致功】
封二 明 姚绶 竹石图
封三 《史学集刊》一九八六年第四期要目
封四 本刊启事
1986年第4期 总第25期
成周八师为东方各国军队说【孙晓春】
完颜希尹家族考略【张博泉】
金代法制初探【傅百臣】
康熙察吏安民简论【孟昭信】
地域与人才【汪茂和】
太平天国德斗争矛头指向外国侵略者了吗【翟厚良】
青年共产国际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德建立【印红标】
试论抗日战争时期德民主宪政运动【刘富书】
1942年克里普斯赴印使命及其失败的原因【袁传伟】
略论美国国家主义和州权主义的产生及其对联邦制形成的影响【刘卫政】
谈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统一的策略【姜德昌】
战国时代魏繁阳的铸币【汤余惠】
秦汉文字札丛【陈雍】
生动翔实的历史人物群像——简评《东北历史名人传》【李志亭】
《史学集刊》一九八六年总目录
元史专著《忽必烈》出版【房海滨】
关于我国历史商民族关系的讨论【历】
岳飞治军【罗继祖】
《仁王经》【甘孺】
《辽东行部志注释》匡谬【张博泉】
封二 明 王绂 修竹高柯图
封三 《史学集刊》一九八七年第一期要目
封四 本刊启事
1987年第1期 总第26期
吕振羽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上的重大贡献【杜蒸民】
评“武王革命”【陈维礼】
战国大夫辨析【刘泽华】
从先秦诸子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性质【杨钊】
朱元璋的乡治理相与洪武年间的乡政【余兴安】
民族资产阶级与南京国民政府(1927——1931)【张晓辉】
略论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天津谈判【李叔源】
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王荣堂】
明治政府的文明开化政策【汪淼】)
明代中日关系述评【李映发】
北宋蕃僧考实【顾吉辰】
清代辽河航运码头【董玉瑛】
一部颇具特色的开拓之作——《中国现代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史》读后【周洪宇】
东莞伦氏“续书楼”【罗继祖】
“雍正年间无清官”解【立雪】
封二 在新的一年里
封三 悼念苏金源副教授【申晨星】
封四 《史学集刊》1987年第二期要目
1987年第2期 总第27期
汲取历史教训,让自己更聪明些【赵锡元】
两种农奴制【田昌五】
我国古代奴隶制新探【斯维至】
中国古代奴隶制是发达的奴隶制形态吗——何田昌五先生商榷【沈长云】
论辽圣宗的改革【武玉环】
努尔哈赤大妃考——兼谈皇太极争夺汗位经过【王佩环、姜相顺】
皇太极与松锦大战【李鸿彬】
卢韦与罗伯斯比尔的较量——法国革命中古伦特排与山岳派斗争的一幕【陈崇武】
波兰——萨克森问题与欧洲的“重建”【计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