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史研究 > 专题研究 > 政治
清政府在日俄战争中扮演的角色
作者:宋玉红 责编:

来源:《档案天地》2015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15-04-02  点击量:343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在中国近代史上爆发的日俄战争,是在中国领土上发生的战争,作为战争的直接受害者清政府,由于腐败无能,实属无奈地宣布了“局外中立”,眼睁睁地看着外国列强为争夺自己国家的土地问题,在自家门内火拼。

河北省档案馆保存着一份清政府在日俄战争中保持中立的告示,此告示为直隶总督府奉上谕张贴的告示,声明:“上谕现在日俄两国,失和用兵,朝廷轸念彼此均系友邦,应按局外中立之例办理。著各直省将军督抚通饬所属文武,并晓谕军民人等,一体钦遵,以笃邦交,而维大局,毋得疏误,将此通谕知之。钦此。同日奉上谕现在日俄两国失和,非与中国开衅,京外各处地方均应照常安堵,本日业经明将谕旨,按照局外中立之例办理。各省沿途各地方著该将军督抚等加意严防、慎固封守所有通商口岸及各国人民财产教堂,一并认真保护,随时防范。倘有匪徒造谣滋事,即著迅速查拿,从严治罪。京师地面重要著步军统领衙门、工巡总局、顺天府、五城御史严密巡查,切实弹压,俾铺户居民各安生业,所有各国使馆教堂尤应加意保护,倘有不肖匪徒妄造谣言,借端滋扰,即行缉拿审讯。轻者按律惩处,重者立即正法,以示警戒。京外各衙门皆有地面之责,勿当严饬禁令,销患未萌,勿得稍涉疏懈。用副朝廷辑和中外绥靖闾阎之至意,钦此。遵合行恭录出示晓谕。为此示仰阖境军民人等一体知悉。倘有造谣生事者,即严拿惩办,决不宽贷。其各懔遵勿违,特示。”这张告示,成为了近代中国主权沦丧、备受屈辱的历史见证,也成为世界史上绝无仅有的丧权辱国的特例。

日俄战争爆发的背景

从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各个帝国主义国家疯狂地争夺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对已经瓜分完毕的世界进行重新分割。中国是各列强掠夺的主要对象之一。在此期间,沙皇俄国对中国的侵略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在东北方向,俄国妄图吞并整个东北地区,并且在沿海寻觅常年不冻港。尼古拉二世公然声称:“俄国无疑必须领有终年通行无阻的港口,此一港口应在大陆上(朝鲜东南部),并且必须与我们以前领有的地带相连。”沙皇俄国侵占中国领土的主要手段之一,是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这条具有战略意义的铁路是19 世纪90 年代初期经亚历山大三世批准修筑的,并派皇太子(即尼古拉二世)到海参崴主持开工典礼(1891年)。俄国财政大臣谢尔盖·维特说:这条铁路修成后,将使“俄国能在任何时间内在最短的路上把自己的军事力量运至海参崴并集中于满洲、黄海海岸及离中国首都的近距离处”。

1894年7 月,日本在美英帝国主义怂恿下,发动侵略中国天地珍档巡礼年第 2 期和朝鲜的甲午战争,打败了中国军队。清政府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把辽东半岛割让与日本,这同俄国图谋独占我整个东北的侵略计划水火不相容。消息传出,俄国统治集团大哗,不惜以武力强迫日本放弃辽东半岛。

为了对日本施加压力,沙皇政府于1895 年4 月17 日(即《马关条约》签字当天)伙同德法两国,共同对日干涉,演出了一场“三国干涉还辽”的闹剧。当时日本经过甲午战争的消耗,一时无力进行新的战争,在三国压力下,被迫“抛弃辽东半岛之永久领有”(实际上是清政府以白银万两向日本“赎回”辽东半岛)。这样,俄国就成了战胜国的战胜国。之后,俄国以“还辽有功”为借口,对清政府敲诈勒索。1896 年,诱逼清政府接受《中俄密约》,随即索取了修筑中东铁路及其支线等特权。1897 年底,俄国舰队擅自闯进中国旅顺口;翌年3 月,沙皇政府以军事压力为后盾,强行向中国政府“租借”旅顺、大连及其附近海域,霸占整个辽东半岛,从而在远东取得了梦寐以求的不冻港。年,中国爆发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8 月初,八国联军进犯北京。与此同时,俄国以镇压东北义和团运动为名,大举入侵中国东北地区,其目的是独吞东北三省。1900 年月1 日,俄军占领奉天(今沈阳),4 日占领锦州,6 日,各路俄军在铁岭会师。至此,东北三省各战略要地均为俄军所控制。

日本自从19 世纪后半叶“明治维新”以来,打破了封建的闭关锁国的状态,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使日本较快地摆脱了半殖民地化的危机,建成了当时亚洲唯一独立自主的资产阶级国家。然而,日本在国家制度和社会生活中仍然保留着大量封建因素,特别是军国主义。这种情况决定了明治维新以后的政权具有特殊的侵略性。这个政权对内残酷剥削和镇压劳动人民,对外积极扩张掠夺,走上了类似沙皇俄国那样的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道路。年4 月日本胁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该条约除规定承认日本控制朝鲜外,还要中国向日本割地赔款以及同意日本享受其它特权。特别是关于割让辽东半岛的规定,激怒了俄国,于是演出上述所说“三国干涉还辽”、迫使日本修改《马关条约》的事件。日俄在远东的利害冲突进一步激化。此后,日本立即加紧对俄战争准备。1895 年它从中国掠夺的赔款白银2.3 亿两,大部用于战备方面。日本的国家开支在1893—年为8400 万日元, 到年增至2.4 亿多日元,其中军费大幅度增加。甲午战争后,日本通过的一项陆海军军备计划和铁路建设计划,所需款项总额达亿日元,这项计划到1900—年时基本完成。这标志着已经作好对俄战争的准备。日本武士集团和大资本家的联盟确信,在俄国的西伯利亚铁路尚未建成之前尽快发动夺取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战争,对日本最为有利。于是,日俄战争的爆发已不可避免。

日俄战争的经过

1904年2 月5 日,日方决定同俄国断交,并开始军事行动。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于月6 日命令全舰队开赴黄海,分别攻击停泊在旅顺和仁川(济物浦)的俄舰。在这个关键时刻,俄国官兵仍处于和平麻痹状态。太平洋分舰队停泊在旅顺外港,舰艇警戒仍执行“平时规定”。2月8 日白天,日本东乡舰队开始向旅大方向开进:3 支驱击舰小队准备攻击旅顺口的俄国舰队,另外8 艘驱击舰开往大连方向。月8 日午夜,日军向旅顺俄国舰队发动突然袭击。在海岸灯塔和俄舰探照灯光照射下,日舰盯住俄国舰队,在近距离上发射了枚鱼雷,其中3 枚命中目标,重创俄国最好的舰只3 艘,揭开了战争的序幕。爆炸声和炮声惊动了整个旅顺。当时俄国舰队军官正在城里举行晚宴,庆祝舰队司令施塔克将军夫人的命名日。要塞内不知道港湾里出了什么事。司令部查问,下面回答说是实弹射击。直到黎明时发现港口附近被击中的船骸,才真相大白。2月10 日,日俄正式宣战,2 天后,清政府宣布中立。战争爆发后,俄国加速向远东增兵。在俄日双方争夺制海权的同时,日本陆军开始在辽东登陆。5 月1 日日俄在九连城展开激战,俄军在地面作战中首次失利,为日军进入东北打开了大门。此后,日俄经历了旅顺争夺战、辽阳大会战、沙河攻守战、奉天会战、对马海峡大战等一系列恶战,历时近1 年半之久,战争以俄军战败告终。

日俄之战,规模之大,伤亡之惨,均为历史罕见。俄国遭遇了一系列的惨败,伤亡达14 万余人,太平洋舰队、波罗的海舰队几乎被全歼。日本倾举国之力为战,虽然取得了胜利,却也付出了阵亡8.44 万人、伤14.3 万人的惨烈代价。1905 年9 月5 日,日俄两国在美国的调停下签订了《朴次茅斯条约》,背着中国,擅自在中国东北划分“势力范围”。根据条约,俄国将过去所霸占我国的库页岛南半部(北纬度以南)及其附近一切岛屿割让给日本,将旅顺、大连及附近领土领海的租借权让给日本,俄国还承认朝鲜为日本的“保护国”。条约签订后,日、俄两国立刻逼迫清朝政府给与承认。12月,在日本的压力下,清朝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除了接受日、俄《朴次茅斯条约》中的所有规定外,还额外给日本以一些特定权益。

清政府保持中立原因

关于清政府在日俄战争中保持中立之举,长期以来为社会舆论和大多数史学家所谩骂,但也有历史研究者认为:在日俄战争期间,清政府在面对当时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和错综的利益取舍面前,经八国联军打击而几乎国将不国的清政府只能在列强相持中苦苦周旋,寻觅生机,除了宣布“局外中立”,已别无选择。原因有三:

一是:清军不具备应对一场大规模近代战争的能力。这是一场本应在中、俄之间进行的战争,但因为清政府军事力量、财政方面等诸多因素限制,清军根本不具备打一场大规模的近代战争的能力,才不得不将问题国际化,而引发日俄战争。

二是:民间舆论和部分地方督抚呼吁“联日拒俄”,袁世凯坚决反对。正因为中、俄之间的军事实力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故而除一般热血社会舆论之外,清政府官员当中,无一人考虑过单独对俄、对日作战的可能性问题。当时以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为代表,主张“联日拒俄”,但遭到直隶总督袁世凯的反对。年12 月27 日,袁世凯致电外务部,要求朝廷在即将爆发的日俄战争中保持“中立”,其理由是:“附俄则日以海军扰我东南,附日则俄分陆军扰我西北,不但中国立危,且恐牵动全球。日俄果决裂,我当守局外。”至于具体的操作方式,袁世凯说:“如日船在各口购备战物,地方官应按局外公例,行文诘阻,如用兵强办,我亦无可如何,但不可由我接济,及由我明许。至无论将来如何,必须先从局外入手。”

三是:列强的介入,使清政府的“局外中立”终于能够实现。袁世凯虽然主张“中立”,但客观上,清政府是没有“中立”的自由——因为“中立”,就意味着放弃东北领土主权。如何才能够做到既保住东北领土主权,又避免加入到日俄两国的大战当中自取灭亡,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是列强的介入。早在1903 年11 月25 日,日本即已向清政府通报了日俄交涉已经破裂,以及日本的备战情况。但直到1904 年2 月12 日,也就是日俄开战的第5 天,清政府才宣告中立。其中原因,正是列强的介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训令美国公使向中、日、俄三国声明了美国的愿望,要求交战国尊重中国的中立地位和行政完整;同一天,英、法、德、意四国驻华公使分别致电本国政府,建议各国政府向有关国家表达与美国相同的意愿。如此,清政府的“中立”与“领土完整”同时得到了国际承认,其宣布“局外中立”,也就具备了可行性。2 月12 日,清政府宣布:“现在日俄两国,失和用兵,朝廷轸念彼此均系友邦,应按局外中立之例办理。”正式订下了“局外中立”的外交策略。同时还公布了具体的“局外中立条规”,其中规定,中国人民不得干预战事暨往充兵役,不得代交战国载运将弁兵卒、探报军情等;此外还划定了熊岳城至安东县界街一线以南为“指定战地”。次日,清政府再度声明:“三省疆土,无论两国胜败如何,应归中国主权,两国均不得侵占。”2月15 日,日本宣布尊重中国中立,承诺“毫无占领大清国土地之意”。日,俄国也宣布尊重中国中立。但俄国不同意清政府划定的交战区域,要求将交战区域扩大到整个东三省及蒙古东北部,其用意在于:如此划定作战区域,则战胜日本之后,俄国可以达成占据东三省及蒙古大部的既成事实。

但实际上清政府并非真正保持“局外中立”,一直在暗中偏袒支援日本军队。一是清军为日军提供情报、炸药、军费支持;二是地方督抚筹款秘密抚恤日军,同时俄、日两国也未曾尊重中国的“中立”立场,清政府暗地里的种种助日举动,使俄国极为不满,多次指责清廷违反中立,甚至照会各国,发出警告:“倘再有此项情节,俄不得已只能顾自己利益以对此种中立矣。”清政府虽然矢口否认,但确确实实是在战争中偏袒甚至帮助了日军。日本防卫厅编纂的《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中也承认:“日俄战争时的日清关系良好,在满洲作战中得到不少方便。”但是,在指责清政府的同时,俄军本身也在不停地破坏和挑战清政府的“局外中立”立场。其强迫地方官为其拉丁抓夫、准备草料等情形十分常见。俄军更无视清政府对东北的主权宣示,将“大俄国钦命留守远东大臣”等官衔字样“登之示谕,遍贴华境街衢”,竟对中国东北居民行使起了管辖权;中立条规中明载:“中国人民寄居战国境内者其身家财产均仰该国保护,不得夺其资财或勒充兵役”,但俄军仍然明目张胆地烧杀抢掠,接连不断地制造灭村屠屯之惨案。日军在战争期间对清政府的“局外中立”也只是维持着一种表面上的尊重,破坏“中立”之举比比皆是,亦如年1 月,日本宪兵竟以怀疑交通俄军,泄露军情为由,拘押了清政府辽阳知州;在残杀中国民众方面,虽较俄军为轻,也是屡屡发生。

由此就当时的客观形势而言,保持“局外”中立也只能是清政府唯一的选择。

日俄战争引发的后果

?

1904-1905年爆发的日俄战争是日俄帝国主义在中国和朝鲜国土上进行的掠夺战争,给中朝两国人民造成了极为深重的灾难。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巨大。仅就中国东三省部分地区而言,“自旅顺迤北,直至边墙内外,凡属俄日大军经过处,大都因粮于民。菽黍高粱,均被芟割,以作马料。纵横千里,几同赤地。”“盖州海城各属被扰者有村,计遭难者8400 家, 约共男女5 万多名。”辽阳战场“难民之避入奉天省城者不下3 万余人”。“烽燧所至,村舍为墟,小民转徙流离哭号于路者,以数十万计。”甚至连日本人办的《盛京时报》(1906 年10 月18 日)也不得不承认,东北人民“陷于枪烟弹雨之中,死于炮林雷阵之上者数万生灵,血飞肉溅,产破家倾,父子兄弟哭于途,夫妇亲朋呼于路,痛心疾首,惨不忍闻。”日俄战争使2 万中国人死于战火,财产损失折银6900 万两。

战争结束后,清政府曾提出过参加谈判的要求,却被日俄拒之门外,只能坐等日俄将自己的躯体重新分割。《朴茨茅斯条约》对中国主权和领土的确认只是名义上的,其实质的结果是从沙俄一家独占东北,变成日俄分而食之。日本通过日俄战争将长春以南的东北地区纳入其势力范围,并得陇望蜀,一心想独霸中国东北,对中国而言, 这场战争的结果可谓是虎去狼来,从此日本的侵略铁蹄踏上了中国领土,频频制造事端,如“九一八”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等等,贻害无穷无尽。在此后四十年中,它成了中国最凶狠、最贪婪的侵略者。1941 年12 月7 日,惯于偷袭成性的日本军队再次上演了偷袭一幕,轰炸了美国太平洋上的海军基地珍珠港,掀起太平洋战争,做着独霸整个东南亚的美梦,但不义之战,最终以失败告终。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