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汇编 > 史苑 > 清史纂修信息

在清史工程项目阶段性成果评估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戴逸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各位同志:

今天的会议主要讨论《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阶段性成果评审验收办法》这个文件。截至目前,我们已进行了七次项目评审,一共立了182个项目,其中主体类120项,基础辅助类62项。主体类项目接近于完成,但还没有结束。我们下一阶段的重头戏,就是阶段性成果的评估、审读、修改。去年年初立的项目,已经有很多成果陆续交来,正在各组进行评估。因此,我们必须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评估办法。现在这个办法已经修改了好多次,项目中心很辛苦,多次讨论,集中各种意见,进行多次修改。现在拿出来,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讨论。

对稿件进行评估是个非常重要、非常复杂的工作,关系到稿件的质量,我们能不能达到21世纪清史研究的最高水平,能不能成为传世之作,其中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评估,包括审读、评估和修改。评估工作好坏是工程成败的关键,也是编委会的艰巨任务,必须要严肃认真,全力以赴,把评估工作做好,要摸索出一个妥善的、切实可行的评估办法,而且在今后四、五年内,评估工作要不断进行。因为,我们的撰写过程是一面写作,一面评估,一面修改。不可能把三千万字主体工程写完后,放在那里,以后再来评估,这样不行。阶段性成果交来了,怎么办?要立即评估,这关系到下一步拨款与工作计划,所以不仅要评估,而且速度要快。清史主体工程有一百多个项目,将来每年有大量的阶段性成果上交。我们现在的工作就好像制造一辆汽车,要先造零件,零件也分阶段上交,这样成百上千个零件造好了,才能合成为一辆完整的汽车。边写作边评估,这是个很长的、艰巨的工作,要有章可循,要建立评估、修改的机制。将来,评估修改工作的任务主要落在二级项目组。二级组是承上启下的枢纽。目前,二级项目组已建立了四个,通纪组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但很快要建立起来。这个评估办法要大家共同讨论,共同修改,共同出主意。大家要参与修改,集思广益,要得到你们的认可,这样制订出的文件才会切实可行。

我下面主要讲三个问题:一是评估的任务,二是评估的程序,三是评估的标准。

第一是评估的任务。评估工作的最终任务是为了保证质量,提高质量。这部书是一部规模宏大、是由上千位专家参与的大工程。我听说,前一段时间,中宣部副部长雒树刚同志在讲话中提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有四大文化工程:马列著作编译、大百科全书、夏商周断代,还有就是清史工程。清史工程作为一个重大的学术文化工程,有众多学者参与,每个作者写作风格不一样,有的清新,有的厚重,有的水平很高,有的水平稍差,所以不经过评估、修改,就不能合成一部统一的、高水平的作品。

我想,下一步评估程序应该包括审读、评议、修改。要对稿件的优缺点,对使用材料的丰富程度、准确程度,观点是否正确,是否有创新,文字是否流畅等各个方面进行详细评议。在评估工作中,一个最重要的步骤是对稿件的修改。编委会对稿件拥有修改的权力,这在合同中也已写明了。由于这部书是众人参与的集体作品,如果不修改,肯定不行。即使是写得很好的作品,也要修改。可能不会修改其中的观点,但其内容与别的部分可能会重复或者有遗漏,也可能引文不合乎规范,甚至标点符号、称谓等不合乎标准,这些都要修改。所以,评估的任务就是提高质量,保证质量,没有评估、修改,质量就没有保证。这是个非常艰巨、也非常重要、要花费大量时间的任务。

第二是评估工作的流程。我觉得,这是不是可以分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审读。稿子交来以后,要先读一遍,判断有无修改的基础,暂时先不去核查材料的准确性。如果有修改的基础,就进入下一个程序,否则就退回去。这个程序的负责人是联系人,由二级项目组联系人来决定,是退改还是转入下一程序。这个步骤要在10天到两周之内完成,速度要快。因为,审读这一关通过以后,要决定下一步拨款。没有二级项目组的通知,财务部门就不能拨款。所以,这个程序要快。当然,如果是退改,要慎重处理,要提出明确的修改意见。如果一点修改基础都没有,便要否决,否决的稿子要提交主任办公会。实在无法挽救的项目,要立即更换主持人,决不能含糊。第一步责任人就是项目联系人。

如果审读通过了,接着第二步就提交二级项目组组长,由组长组织聘请二至三名专家进行评议。这个评议要认真,要有详细的评价,要核对材料的准确性,要看结构是否合理,剪裁是否得当,资料是否确凿,有无新史料,文字是否流畅、通顺,观点是否正确,要写出详细的评议书。同时,我们要求有量化的评议,填写评议表,要打分数,用百分制。这点大家可能有不同意见。但我想,评议一定要细化,一定要详细,要提出稿子不足之处,要提出如何修改,哪些地方要修改。这一程序最多三个月的时间,不能再长了。

第三个步骤是修改。由二级组组织修改,但由谁具体来修改呢?我想,一是联系人,因为他们都是专家,懂得这个专业,在写作过程中跟踪始终,了解项目的情况;即使不十分熟悉这个专业,联系时间长了,也会逐渐熟悉原本不太了解的研究领域。另一个当然的修改人是作者本人和三级项目主持人,很多作者水平是很高的,之所以稿件有不足,很可能是这个专家不太了解我们的史书体例。如果有了我们二级组联系专家的修改稿,作者和主持人就可以举一反三。另外,就是外面聘请的专家,如天文史专家、工业史专家、农业史专家等,可以请他们参加修改。

我的想法,是不是大体上,二级组专家修改20%的稿件,三级项目主持人和作者修改50%,其他聘请专家修改30%。这个比例,我也只是设想,不一定合适,提出来供大家讨论。当然,具体到每个项目,这个比例是可以调整的。

为什么要求联系人修改稿件呢?因为他了解情况,不仅参加了体裁体例的讨论,而且自始至终了解项目本身。至于写作者就可能不甚了解,他可能还是写论文的思路,长篇议论,而不合我们对史书的要求;他虽然水平很高,但可能不太注意我们的写作细则,因此,二级组联系人都要参与修改。当然,我们的联系人在很多领域不如作者,如天文志,这些就无法修改,更无法增加新的史料。但对于一些基本观点,如违背唯物史观,就可以提出来。至于是否符合总主持人的学术观点,这一点关系不大。可以说,很多主持人的见解都比我高明,而且绝大部分要超过我,否则这部书怎么创新呢?在学术观点上,尤其是新的思想,新的见解,我们都竭诚欢迎。只有超越传统的观点,才能有所创新,当然政治上决不能出问题。所以,我想将来的修改可能更多的是在风格上、体例上的修改,而不是重大内容、学术观点的修改。

修改稿件一要靠联系人,二是靠作者本人和三级项目主持人,三是依靠外聘专家。稿件的一半量要由三、四级项目的主持人和作者来负责修改。当然,绝大部分主持人态度是负责的,但也有个别主持人不太负责、不认真,把项目分给自己的学生,胡乱应付差事。我们要杜绝这种“拆烂污”的现象。如果真的出现不负责的主持人,要撤销其项目,并通报所在单位。这种情况,联系人绝对不能包容,要对国家负责。如果联系人不及时上报,到时也要追究责任。有一些项目的修改,可能更多地要从外面聘请专家,如天文志、水利志、戏曲志等,我们这里很多人都修改不了。所以还得要请专家,预计有30%的内容要请他们修改。我这也都只是空想,但为了有个方案,先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最近,我看了两个志的大纲和样稿的修改稿。一是农业志,是由郭松义写的,他是国内水平非常高的专家,也非常负责,初稿写得相当好。赫治清是这个项目的联系人,对稿子进行了审读、修改。我觉得,修改得不错。这个稿子,如果赫治清同志同意,是不是发到各组,供大家参考。比如,原标题有“清初垦政”,删掉“清初”二字,改为“垦政”,很准确。又如,原标题是“对各地官员的垦田考成”,现在改为“垦田考成”。我认为改得很好。“考成”实际就是针对地方官员,所以无须再加“对各地官员”。修改之后的标题更加准确、简明。另外,我也看了传记组的试写稿,也不错。如,代善的传稿,全面反映了代善的一生,内容丰富,重点突出,而且资料长编做得很好,使用了近年出版的许多新资料,看来资料长编也很有必要。如果都能写到这种程度,我个人就觉得满意了。还有一些稿子,如周汉、策凌、邓世昌、倭仁的试写稿,写得也不错。当然,传记组同志花了很多功夫,我看了以后就觉得有信心了。只要我们下功夫,国家给我们这么好的条件,我们一定能写好。修改稿子很难,如果单纯发发议论,对稿件评议一番,说起来较容易,但要真格动笔,就难了。如果看它写得不是很通顺,但要修改通顺,就很难。要修改成一个浑然一体的、前后连贯的作品,整个评估过程中,修改是其中的核心。这个学术评估包括三个过程,先是审读,填写审读书,接着是评议,填写详细的评议书,第三步是修改。修改一次不行,再修改,这样反复修改才行。要边撰写,边审读,边修改,同时进行。如果零部件都合格了,到时合成也就容易了,而且能够保证质量不会出大问题。

第三是评估的标准,也就是成果评估指标:一,观点是否正确,是否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是否有超越与创新;二,内容是否全面,结构是否合理,剪裁是否得当;三,是否充分占有资料,是否丰富、准确,有无新史料;四,条理是否清晰,逻辑是否严密;五,文字是否简洁、流畅、精炼;六,是否符合细则、体例。如果用百分制分配,观点可占25分,内容结构占25分,史料占15分,逻辑条理占15分,文字占15分,细则体例占5分。

按照这六个标准打分,大家看行不行。如果不打分,太笼统,难以估价全部作品的质量,但分数也不是绝对的标准,可能大家看法也不一样。给稿件打分数,当然不能做到精确,但可以相对地反映情况。如果所有稿件都分为合格与不合格,就很难估计优劣。70分与75分,看不出区别,但60分与90分就不一样了。这也只是相对的反映,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稿件的总体质量。稿件与稿件之间拉开差距,也有助于我们决定抽查哪些稿件。如果一个很有水平的专家稿件,得了60分,就要抽看了;如果一个平时水平不是很高的专家稿件,得了90分,也要抽看,看怎么回事。量化无法做到绝对精确,但可以相对反映整体质量。所以,我觉得打分是可行的。当然,打出来的分数要保密。最后,稿件通过审读、评议、修改之后,再由项目中心协同三位副主任分管验收,他们也可以抽查。

两年来,清史工程受到社会各方面关注。汪道涵同志与宋楚瑜会谈时谈到两岸学术文化交流,还专门提到了修清史有台湾学者参加。中宣部副部长也在一次讲话中提到了清史工程。因此,我们要兢兢业业地做这项工作。过去的工作成绩是依靠二级组专家,今后还要依靠大家。二级组的工作责任大、工作量大,但人员少,时间少,我期望大家继续奋斗。的确有困难,但我们要克服,之所以要留大家在二级组,不让你们承担项目,就是要靠大家修改稿件。我们要不辞辛劳,千方百计地把质量搞上去。

我粗略估计,二级组的工作量,除了图录,大概有3000万字需要评估。通纪、典志、传记、史表四个二级项目,目前有18位专家,每人平均160万字稿件,在4-5年内审读、评议、修改,平均每年约30-40万字,每年如果修改20%,大约不到8万字,一个月就是6千字。这个工作量,大家努力一下,还是可以做到的。我现在希望能增强你们二级组的力量,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如果你们能找到人,也可以推荐。另外,我也希望年青的同志能逐渐开始核对稿子,审查稿子,甚至修改稿子。当然,一开始要由老专家带一带。希望年青人要逐渐进入修改、评议的行列中来,在其中得到锻炼,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评估办法将来要作为工作的依据,当然各个组的情况也都不一样,应有灵活性。如传记,不能一卷一卷地审读、评议,而是要一篇一篇地写审读意见。如史表,也有特殊性,每个表的标准也都不同。另外,除了主体工程外,基础辅助工程也有个评估、评议办法。如文献,评估的重点不是在内容上而是在校勘、标点、操作规程上进行审查,也有阶段性成果的问题。编译组怎么评估,怎么把关,也要想办法。希望基础工程举一反三,思考一下怎么来评估。

以上,是我与几位副主任、项目中心和秘书组的一些同志共同商量后形成的一些想法。当然,我们一开始进度会慢一些,没关系,逐渐地我们就会熟练起来。我提出这些看法,希望大家一起讨论,看是否可行,大家要畅所欲言,即使推翻这个想法也可以,我们的目的是摸索出一个适合的妥善的评估办法。

作  者:戴逸,中国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