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汇编  >>清史镜鉴
清史镜鉴        

目 录

政治
多尔衮严惩贪官[李治亭]

为政以爱民为本[李文海]

治天下以惩贪奖廉为要[李文海]

俭以成廉 侈以成贪[李文海]

大臣不廉 小臣必污[李文海]

周恩来论清代历史及清史研究[李文海]

清代的州县官任职制度[魏光奇]

清代赦宥制度的特点[林乾]

清朝军机处[王思治]

清代的盟旗制度[赵云田]

清代后期中央集权财政体制的瓦解[魏光奇]

“海防塞防之争”与清季国防战略[杨东梁]

清宫密档里的中南海[李国荣]

庚子密档中的国耻记录[李国荣]

清代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经营的新理念[郭松义]

社会生活
清朝历史上的8级地震[华林甫]

清代的地震灾害及政府的赈济[赵云田]

清中叶五省白莲教起义及其社会后果[秦宝琦]

“闯关东”:清代以来的东北移民[刘平]

星期日公休制度的实行[闵杰]

晚清义赈的历史作用与意义[朱浒]

思想文化
清代文字狱[王思治]

晚清西学东渐与新史学的发轫[史革新]

《申报》——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李岚]

《清史稿》及《清史稿校注》纂修的启示[赵晨岭]

边疆民族
顺治帝迎见五世达赖礼仪之争[廖榕光]

清朝平定张格尔叛乱及其意义[李尚英]

台湾建省的历史进程[李祖基]

清代的达赖喇嘛[赵云田]

清朝的理藩院[赵云田]

清朝在南疆的军政隔离制度[杨恕]

清朝的北疆边境巡视制度[宝音朝克图]

1874年中日《互换条约》评析[陈在正]

清末张荫棠的藏事改革[周源]

清末筹议蒙古建省[吕文利]

对外关系
康熙帝与中国礼仪之争[吴伯娅]

马戛尔尼访华[吴伯娅]

晚清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王晓秋]

人物
皇太极对汉文化的吸收[史革新]

郑成功与施琅交恶探析[王冬青]

康熙帝对纂修《明史》的言论[闻性真]

雍正:“说一丈不如行一尺”[李国荣]

乾隆皇帝与西洋画家[吴伯娅]

唐鉴及其《畿辅水利备览》[王培华]

刘铭传与台湾建近代化建设[李祖基]

曾国藩立誓“不靠做官发财”[张宏杰]

维护华侨权益的总领事黄遵宪[陈铮]

清宫密档里的中南海

李国荣

 

明清时期,紫禁城西侧的南海、中海、北海合称三海。当时统称西苑、西海子,也叫太液池。三海作为皇家禁苑,始拓于金、元,是金代离宫万宁宫的所在地,元代营建大都时,划入皇城范围。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大规模土木工程,奠定了三海的基本格局。清代又进行多次增扩改建,其建筑格局一直保留下来。现在中海、南海为我国国家领导人办公、生活的地方,因此习惯上将此区域连称为“中南海”。应该说,在中南海的历史进程中,清代所做的兴修和改建最为重要,整个园林的主要建筑,大多是清乾隆时期完成的。这样,历经明清数百年的递加增饰,中南海成为一座建筑精巧、风景如画的皇家园林。在清朝最盛时,主要景观有百余处之多。这里的一台一阁,一亭一榭,都浸透着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精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因与故宫近在咫尺,中南海不仅是清朝的帝王后妃们怡情赏玩的游宴胜地,也成了清帝举行各种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 

作为国家清史工程出版项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将清宫所藏中南海档案全面整理、系统出版。这套《清代中南海档案》辑录宫藏秘档3110件,其时间始自顺治八年(1651),直至宣统三年(1911)。全书共分5卷30册,依次为:政务活动卷,帝后生活卷,陈设收藏卷,修建管理卷,君臣诗文卷。这些原本深藏于内府秘阁的珍贵档案,绝大多数是首次公之于众。透过这些翔实可靠的中南海档案,我们可从不同侧面了解到清代中南海的史实与史迹,追忆中南海的往日沧桑。  

一、清朝皇帝在中南海理政的直面写真 

从清初开始直到清末,清朝诸帝常常驾临中南海,或宴请赏赐少数民族王公贵族,或观武阅射举行武殿试,或接见各国使臣,并时常驻跸(zhù bì,帝王出行时沿途停留暂住)于此,处理天下政务,接见内外臣工,发布各类谕旨,由此中南海成为与故宫紧紧毗连的又一政治中心。正因如此,清朝许多重大决策和重要事件,在中南海档案中都有直接反映。 

康熙重视农业,他特意在南海修建丰泽园,“丰泽”之名的寓意便是与民同耕,共庆丰收。康熙每年都要在丰泽园亲自扶犁耕作,采桑养蚕。而且,据史料记载,就在丰泽园南面的那几亩稻田中,康熙最先发现有的稻谷提早成熟,于是他每年将早熟的稻穗留做种子待来年播种,终于以“一穗传”的育种方法,培育成了新的早熟稻。这种早熟稻很快在民间广泛播种,被称为“御稻米”。 

中海高大宏伟的紫光阁,是清朝皇帝举行武殿试的特殊考场。凡遇武科殿试之年,在十月二十日前后,皇帝都要亲临紫光阁大幄,对考生进行马射、步射、开弓、舞刀、掇石等项目的考试,录取的第一名就叫武状元。乾隆以“十全武功”自誉,他将征战准噶尔、大小金川、台湾等各地的功臣们绘制成画像挂在紫光阁,前前后后共有4批280人,以此来表彰他们的功绩。 

按着清朝的典制,每年正月,皇帝都要例行赐宴外藩和蒙古王公。过去多在南海的丰泽园,从乾隆二十六年(1761)以后,就改在紫光阁,直到清末。清朝皇帝在筵宴活动中,专门安排演奏少数民族的乐曲,表演民族舞蹈等节目,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办法从感情上笼络人心。同时,也安排外藩王公参观紫光阁悬挂的战图、功臣像、缴获的兵器等等,以此炫耀国威,使他们慑服。 

二、后妃们在中南海起居休闲的原始记录 

清宫中南海档案相当具体地记录了清朝的帝王后妃们在中南海内的起居休闲生活。这包括日常起居、吟诗作画、服饰穿戴和膳饮用医等各个方面,其中有很多事情颇具情趣。 

在电视剧《还珠格格》中,有小燕子大闹宝月楼的故事。真实的宝月楼,在南海的南岸,也就是今天的新华门。据载,乾隆皇帝的后宫有位新疆维族女子叫容妃,也就是民间盛传的身上散发香味的香妃。乾隆对香妃倍加宠爱,专门为她建造了宝月楼。而且,在宝月楼的对面还建起了一个回回营,供香妃登楼眺望,以慰思乡之情,因此宝月楼也叫“望乡楼”。 

中南海内有火车,这让人听来很新鲜,但这却是真的。光绪十四年(1888),在李鸿章的操办下,西苑内修建一条专供慈禧乘用的小铁路。保存至今的《北京中海铺修铁路图样》、《北京北海至中海铺修铁路图样》等平面画样显示,西苑铁路南起中海的紫光阁旁,向北经中海北门(福华门),穿入北海的西南门(阳泽门),沿北海西岸向北至极乐世界,再折转向东,终点设在镜清斋(后改名静心斋)。这条小铁路总长约3华里,也被称为紫光阁小铁路。皇家御园的铁路修成后,李鸿章从法国新盛公司订购了一台机车和六节客车。闲暇时,慈禧经常偕同光绪皇帝及王公近臣乘坐小火车。为显示皇权,慈禧和光绪乘坐的车厢用的是黄绸窗帷,而其他王公外戚乘坐的是红绸和蓝绸窗帷,以示区分。可以想见,从中海的紫光阁到北海的镜清斋这短短的路程,慈禧和光绪坐在小火车上,被前呼后拥着,是多么的神气和威风,这与平日乘坐的轿子比起来,肯定是别样的感觉。 

三、中南海各处楼台殿阁的修建详情 

中南海内各处景点修建管理和陈设收藏方面的情况,在清宫档案中也有着十分详细的记录。如紫光阁、勤政殿、仪鸾殿、瀛台、宝月楼、丰泽园等各项修建工程的银两估算和钱粮奏销簿册,承修承做各项工程的具体方案、尺寸清单和活计清册,还有在各处楼阁殿台安放和陈设有关器物的具体谕旨等等。 

内务府黄册记载,乾隆二十五年(1760)大规模修缮紫光阁,用了大约一年的时间,共花掉白银65592两。修缮后的紫光阁非常宏伟,共有7间,是两层重檐楼阁,这一格局一直保持到今天。 

清末光绪年间,在中海西岸建起了一座特殊的建筑,这个被称为仪鸾殿的宫殿群,便是慈禧太后的寝宫和归政的颐养之所。仪鸾殿兴建工程从光绪十一年(1885)开始,历经四年,直到光绪十四年(1888)六月,慈禧才正式住进去。内务府保存的《仪鸾殿做法清册》等档案记载,仪鸾殿在施工过程中一直称为两捲殿,因这个宫殿的殿顶呈两捲式,直到工程即将完工时,才正式改称为仪鸾殿。仪鸾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东室是慈禧的寝宫,中间用于召见王公大臣,另外还有东、西配殿。据《仪鸾殿陈设账》记载,慈禧的仪鸾殿内陈设着近千件珍宝,其中有玉器、瓷器、玻璃器皿,还有各式各样的钟表和宝石。这些陈设物品有一部分来自大臣的进贡,如袁世凯献给慈禧的一件“四季花镜”,上面除镶有墨绿玉、蓝宝石外,还有珍珠54颗。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中南海成为联军司令部的驻地,联军总司令瓦德西挟名妓赛金花干脆住进了慈禧太后的寝宫——仪鸾殿,达半年之久。不料,1901年4月17日深夜,仪鸾殿突然起火,瓦德西从睡梦中狼狈逃出,而联军参谋长则被活活烧死在殿内。慈禧太后费尽心机,耗资数百万两白银建造的仪鸾殿,仅仅享用12年,就被侵略者掠据践踏,最终在火灾中化为灰烬。 

慈禧西逃回京后,下令重修仪鸾殿,清宫珍藏的《重建仪鸾殿设计全图》见证了这段历史。慈禧于光绪三十年(1904)十月二十六日再次移驾仪鸾殿,这一年正逢慈禧70大寿。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一日,年仅38岁的光绪皇帝病死在南海的瀛台涵元殿。第二天,慈禧太后也在中海的仪鸾殿归天了。慈禧修建的仪鸾殿,辛亥革命后改名怀仁堂。 

 

作者简介 

李国荣,1961年生,辽宁建平人。1983年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研部主任、研究馆员,中国档案学会档案文献编纂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著作有:《帝王与佛教》、《帝王与道教》、《科场与舞弊》、《清朝十大科场案》、《实说雍正》(合著);主编有:《清宫档案揭秘》、《清代广州十三行纪略》、《帝国商行》、《档案编研论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