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汇编  >>清史镜鉴
清史镜鉴        

目 录

政治
多尔衮严惩贪官[李治亭]

为政以爱民为本[李文海]

治天下以惩贪奖廉为要[李文海]

俭以成廉 侈以成贪[李文海]

大臣不廉 小臣必污[李文海]

周恩来论清代历史及清史研究[李文海]

清代的州县官任职制度[魏光奇]

清代赦宥制度的特点[林乾]

清朝军机处[王思治]

清代的盟旗制度[赵云田]

清代后期中央集权财政体制的瓦解[魏光奇]

“海防塞防之争”与清季国防战略[杨东梁]

清宫密档里的中南海[李国荣]

庚子密档中的国耻记录[李国荣]

清代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经营的新理念[郭松义]

社会生活
清朝历史上的8级地震[华林甫]

清代的地震灾害及政府的赈济[赵云田]

清中叶五省白莲教起义及其社会后果[秦宝琦]

“闯关东”:清代以来的东北移民[刘平]

星期日公休制度的实行[闵杰]

晚清义赈的历史作用与意义[朱浒]

思想文化
清代文字狱[王思治]

晚清西学东渐与新史学的发轫[史革新]

《申报》——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李岚]

《清史稿》及《清史稿校注》纂修的启示[赵晨岭]

边疆民族
顺治帝迎见五世达赖礼仪之争[廖榕光]

清朝平定张格尔叛乱及其意义[李尚英]

台湾建省的历史进程[李祖基]

清代的达赖喇嘛[赵云田]

清朝的理藩院[赵云田]

清朝在南疆的军政隔离制度[杨恕]

清朝的北疆边境巡视制度[宝音朝克图]

1874年中日《互换条约》评析[陈在正]

清末张荫棠的藏事改革[周源]

清末筹议蒙古建省[吕文利]

对外关系
康熙帝与中国礼仪之争[吴伯娅]

马戛尔尼访华[吴伯娅]

晚清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王晓秋]

人物
皇太极对汉文化的吸收[史革新]

郑成功与施琅交恶探析[王冬青]

康熙帝对纂修《明史》的言论[闻性真]

雍正:“说一丈不如行一尺”[李国荣]

乾隆皇帝与西洋画家[吴伯娅]

唐鉴及其《畿辅水利备览》[王培华]

刘铭传与台湾建近代化建设[李祖基]

曾国藩立誓“不靠做官发财”[张宏杰]

维护华侨权益的总领事黄遵宪[陈铮]

清代的达赖喇嘛

赵云田

 

达赖喇嘛是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格鲁派(亦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弟子,也是黄教的最高领袖之一,在蒙藏地区有很大影响。了解清代的达赖喇嘛,可以更好地认识清朝的藏传佛教政策,清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的关系,以及西藏政教合一制度。 

一、达赖喇嘛封号的由来 

明万历六年(1578),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1543—1588)在青海和内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会晤,俺答汗赠送索南嘉措“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尊号,索南嘉措赠送俺答汗“咱克瓦尔第彻辰汗”尊号。“圣识一切”意为“遍知一切”,“瓦齐尔达喇”是梵文“金刚持”的意思,“达赖”是蒙古语“大海”的意思,“喇嘛”是藏语“上师”之意。“达赖喇嘛”称号从此产生。索南嘉措之前的根敦朱巴(1391—1474)、根敦嘉措(1475—1542)两人,被分别追认为一世达赖喇嘛和二世达赖喇嘛。在索南嘉措的努力下,黄教迅速在内外蒙古地区传播。万历十六年(1588),明政府赐索南嘉措“朵儿只唱”(藏语,意为“金刚持”)封号。 

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1589—1616)也生活在明朝。他是俺答汗的曾孙,是达赖喇嘛中唯一不出身于藏族而出身于蒙古族的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明政府赐云丹嘉措“普持金刚佛”封号。云丹嘉措死后的第二年,藏巴汗掌控西藏大权,黄教开始受压抑。 

清代的达赖喇嘛从五世罗桑嘉措(1617—1682)开始。明崇祯十五年(1642),五世达赖喇嘛和四世班禅密邀厄鲁特蒙古(又称卫拉特蒙古,清代对西蒙古的统称)顾实汗进占西藏,杀死藏巴汗,控制了西藏地方。从此,五世达赖喇嘛受到尊崇,黄教得以复兴。 

清政权还在关外时,外藩蒙古惟喇嘛之言是听,皇太极为了解决外蒙古的归附问题,便派使者到西藏,往召五世达赖喇嘛。顺治元年(1644),清朝定都北京后,顺治帝为了稳定蒙古地区的形势,又多次派人往召五世达赖喇嘛。顺治九年(1653)十二月十六日,五世达赖喇嘛到达北京,顺治帝在南苑亲自迎接。次年四月,五世达赖喇嘛离京返藏,途经代噶(今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时,清政府派礼部和理藩院官员前往赍(jī,把东西送人)送金册金印,册印上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刻写着清政府对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从这个封号看,“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是清政府新增加的,“所”字限制了达赖喇嘛管辖藏传佛教的范围;“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是延用了俺答汗赠送索南嘉措的尊号;“普通”即“识一切”,“瓦赤喇怛喇”即“瓦齐尔达喇”。此后,历辈达赖喇嘛都必须经过清政府册封,成为定制,并延续上述封号,其政治地位也因此得以确定。清政府在册封五世达赖喇嘛的同时,还用金册印封顾实汗为“遵行文义敏慧顾实汗”。 

二、真假六世达赖喇嘛之争 

康熙年间,一度出现了“真假六世达赖喇嘛”之争,产生了三位六世达赖喇嘛,这和当时西藏动荡的局势有关。 

康熙二十一年(1682)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他生前委任的第巴桑结嘉措秘不发丧,并私立仓央嘉措为六世达赖喇嘛。统治西藏的和硕特蒙古首领拉藏汗(顾实汗曾孙)不予承认。康熙帝后来也称仓央嘉措为“假达赖喇嘛”。康熙四十五年(1706),仓央嘉措在解京途中,病死于青海。 

拉藏汗袭杀第巴桑结嘉措后,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立意希嘉措为六世达赖喇嘛,得到了康熙帝的认可,却遭到黄教上层僧侣和青海蒙古首领的反对。康熙四十九年(1710),黄教上层僧侣和青海蒙古首领以噶桑嘉措为仓央嘉措的转世灵童。此后,康熙帝册封噶桑嘉措为“弘法觉众”第六世达赖喇嘛,而意希嘉措则被送往内地。 

噶桑嘉措圆寂后,乾隆四十六年(1781),乾隆帝封他的后世强白嘉措为第八世达赖喇嘛。这就意味着,清政府承认了仓央嘉措(1683—1706)为第六世达赖喇嘛,噶桑嘉措(1708—1757)是第七世达赖喇嘛。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写情歌近百首,描写男女恋情,讽刺封建礼教,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三、达赖喇嘛开始掌管西藏政权 

清前期很长一段时间里,清政府在西藏实行政教分离制度,达赖喇嘛只是宗教领袖。 

清初,清政府通过顾实汗家族间接统治西藏。康熙五十六年(1717),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贵族侵扰西藏,杀死拉藏汗,顾实汗家族对西藏的执政结束。康熙五十七年(1718)、五十九年(1720),清政府两次派军进藏,驱逐准噶尔军,稳定西藏形势后,以康济鼐、颇罗鼐、阿尔布巴等人为噶伦(藏语音译,清西藏地方政府主管官员,共设四人),共同管理西藏政务。 

雍正五年(1727)正月,鉴于西藏局势长期动荡不定,西藏噶伦之间互不协调,清政府决定派内阁学士僧格、副都统马喇前往西藏。六月,西藏噶伦之间矛盾激化,阿尔布巴等杀死了康济鼐。雍正六年(1728)五月,颇罗鼐为康济鼐报仇,俘获阿尔布巴,并会同已经到达西藏的僧格、马喇等人处死了阿尔布巴。清政府封颇罗鼐为贝子,后又封为郡王,总理全藏事务。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清政府正式决定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正副二人,任期三年,僧格和马喇即为首任驻藏大臣。驻藏大臣的设立,表明清政府加强了对西藏地方的直接施政,标志着清朝统治西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乾隆十二年(1747),颇罗鼐病故,其子珠尔墨特那木扎勒袭封郡王。他妄图发动叛乱,并为此积极准备。乾隆十五年(1750)十月十三日,驻藏大臣傅清、拉布敦感到形势危急,便设计杀了珠尔墨特那木扎勒,但他们二人随后也被叛乱者杀害。七世达赖喇嘛配合清政府及时采取措施,很快平息了叛乱。乾隆十六年(1751),清政府颁布《酌定西藏善后章程》,对西藏行政体制进行改革,提高了七世达赖喇嘛的地位和职权,确定了由驻藏大臣和七世达赖喇嘛共同处理政务。从此,西藏实行政教合一制度,达赖喇嘛开始掌管西藏地方政权。 

乾隆五十六年(1791),廓尔喀(今尼泊尔)人第二次入侵西藏,清军进行了胜利反击。战后,清政府决定对西藏事务进行一次彻底的整顿。八世达赖喇嘛强白嘉措(1758—1804)参加了这一工作,他和福康安等人一起按照乾隆帝的指示,议订了二十九条《钦定章程》,对西藏的政治制度和宗教制度做了许多明文规定,进一步强调了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共同处理西藏政务。 

九世至十二世达赖喇嘛都是年纪轻轻就去世了,有的甚至未及亲政。这一时期,清朝对西藏的统治每况愈下,英帝国主义借机加快了侵略西藏的步伐。 

四、清政府对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册封和贬黜 

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1876—1933)在光绪五年(1879)坐床时,清政府准许他用前辈金印及封号。光绪二十一年(1895),十三世达赖喇嘛亲政。从光绪十四年(1888)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英国先后两次发动侵藏战争。光绪三十年(1904)六月,英军兵临拉萨,十三世达赖喇嘛逃往青海,转赴外蒙古。七月十一日,清政府决定暂行革去十三世达赖喇嘛名号,但不久又恢复。光绪三十四年(1908)九月初四,十三世达赖喇嘛到北京觐见光绪帝和慈禧皇太后。十月初十,清政府加封十三世达赖喇嘛为“诚顺赞化西天大善自在佛”。宣统二年(1910)正月,清政府派川军进藏,抵达拉萨。十三世达赖喇嘛担心危及自己的权益,反对川军进藏,便逃往印度。清政府宣布革去其名号,黜为齐民。到了民国时期,十三世达赖喇嘛对帝国主义侵略有了新的认识,遂又逐渐加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受封和遭贬,反映了帝国主义势力侵入西藏后,西藏地方和清朝中央政府的复杂关系,以及清政府对西藏的政策。 

作者简介 

    赵云田,1943年生于北京,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著有《清代蒙古政教制度》、《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清朝治理边陲的枢纽——理藩院》等。主编有《中国社会通史·清前期卷》、《北疆通史》等。发表论文2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