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汇编  >>清史镜鉴
清史镜鉴        

目 录

政治
清代对疆土版图观念的嬗变[邹逸麟]

清代积案之弊[李文海]

为政以通下情为急[李文海]

清代京官升迁中的循资与特例[刘凤云]

乾隆帝惩贪屡禁不止的原因[刘凤云]

清朝第一大贪污案[倪玉平]

紫禁城之变[李尚英]

嘉庆朝花杰弹劾戴衢亨案[朱诚如]

清朝最大的银库案[倪玉平]

清季《钦定宪法》起草始末[王晓秋]

清代法律中的“犯罪存留养亲”[林乾]

经济
清代中国生态环境演变主要趋向及特点[朱士光]

乾隆初期“禁酒令”的讨论与颁行[陈兆肆]

从乾隆帝误读人口数看人口统计制度清前期[侯杨方]

“中国皇后号”:开启中美早期的贸易[李国荣]

晚清劝农桑、兴水利的重农政策[郑起东]

清末企业垄断与中国商战的失利[郑起东]

社会生活
清代慈善机构的地域分布及其原因[刘宗志]

清代的粥厂[王林]

清末东北鼠疫及政府的应对[朱浒]

辛亥风潮与长江大水[朱浒]

清代的走西口[刘平]

思想文化
乾隆朝礼制建设的政治文化取向[林存阳]

东学西渐的先行者[史革新]

《清史稿》仅成一稿的教训[赵晨岭]

边疆民族
清代 “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赵云田]

清朝的驻藏大臣[赵云田]

清代的金瓶掣签制度[赵云田]

清朝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吕文利]

有清一代治理台湾的政策评议(上)[何瑜]

有清一代治理台湾的政策评议(下)[何瑜]

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的形成与问题[刘平]

“台湾民主国”的性质及其影响[唐博]

晚清领土丧失备忘录(上)[厉声]

晚清领土丧失备忘录(下)[厉声]

对外关系
康熙帝与法国科学传教团[李景屏]

赴天津投诉案[吴伯娅]

最早的官派留学生:晚清留美幼童[王晓秋]

晚清留欧船政学生[王晓秋]

清末留日热潮[王晓秋]

“师夷长技”与“全盘西化”[杨东梁]

军事
清代边疆驿传与帝国安全[刘文鹏]

晚清海权观的萌发与滞后[杨东梁]

甲午战争中李鸿章消极防御、保船避战的方针[史革新]

马江风云的反思[杨东梁]

人物
清朝惟一的汉族公主[吴伯娅]

“香妃”其人与“香妃墓”释疑[赵云田]

耶稣会士汤若望的在华活动[吴伯娅]

康乾两帝盛开“千叟宴”[李治亭]

嘉庆朝花杰弹劾戴衢亨案

朱诚如

 

嘉庆十四年(1809),一件纠劾大案震惊了朝野。弹劾者是人微言轻的礼科给事中花杰(言官,正五品),被弹劾者是当时深受嘉庆帝宠信的军机大臣、户部尚书戴衢(qú)亨,涉案者为长芦盐商查有圻(qí)。一场势不均力不敌的较量由此迅速展开。花杰奏疏所揭示的内容,及其后朝廷对该案的审理及结局,颇耐人寻味。它留给后人的思考,超越了案件本身。 

查有圻、戴衢亨其人 

查有圻原名江公源,因承继给给事中查莹而更名。嘉庆二年(1797),承办长芦行盐口岸(今河北省、天津市渤海沿岸,长芦盐区为北起山海关南至黄骅市盐场的总称,历来为中国主要海盐产区)四十余处的盐商王佩,因欠税过多,无力承运,被迫撤出。长芦盐引重新签商承办,旋选由查有圻等14商分办,其中查有圻获引地最多最广。 

中国自汉代开始,实行食盐专卖,国家由此获取税收,盐税成为财政的主要收入之一。得到政府特许的经营食盐购销的盐商,亦由此获取巨额利润。富可敌国的盐商,历史上并不少见。盐商之富除了获取正常营运中的利润而外,与政府高官的勾结,则是其获取不正当利益和稳固其垄断地位的重要手段。查有圻深谙其道,其交结、钻营朝廷达官显贵的手段五花八门,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清代,对国家政务最具影响力的当数军机大臣;六部尚书中,对国家财富最具控制力的又数户部尚书。盐商查有圻不择手段地交结,继而大肆行贿的正是当时任军机大臣管户部的戴衢亨。 

戴衢亨,字荷之,号莲士,江西大庾(今江西大余)人。他出生于官宦之家,其父戴第元官至太仆寺少卿,叔父戴均元任南河总督。乾隆四十一年(1776)戴衢亨于天津应召试,取为一等,以内阁中书补用,第二年命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四十三年(1778),以一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修撰。其于乾隆当政时,累迁至户部侍郎。戴衢亨聪敏过人,学识渊博,其文尤佳。嘉庆元年,朝廷大典时的宏章巨制,皆出其手。戴衢亨于乾隆朝,因出于大学士于敏中之门而遭和珅忌恨,故未得迅速升迁,直至嘉庆帝亲政后,方获重用,逐渐成为集政务、财政大权于一身的朝廷重臣。 

花杰纠劾的主要内容 

综观花杰弹劾戴衢亨奏疏,涉及诸多问题。按《大清律》和案例,件件皆可置戴衢亨于死地。其主要内容是指称戴衢亨接受查有圻贿赂,“罔知国计,只顾家肥。不为皇上持筹,专为奸商蒙蔽”的贪蠹行为。花杰将其所查所访所阅所思,形诸于笔墨,一一详尽地呈现于嘉庆帝面前。 

查有圻与戴衢亨原有世谊,但并不熟识,其交结戴衢亨之途,开始时并不顺畅。嘉庆八、九年时,查有圻时常送礼,戴衢亨因鄙其为人不肯收受。至嘉庆十年(1805),戴衢亨“军机用事,主持部务(户部)”,查有圻决意加大钻营力度。因无路可通,遂贿求戴衢亨之亲信家人柴明,为其入门铺路,同时嘱托戴衢亨的内亲王老助,贿求戴衢亨之妾齐氏,终于打开戴府之门,戴衢亨逐渐接受其馈送,往来遂密。从此,来自查有圻的馈送源源不断。嘉庆十一年,戴衢亨护从嘉庆帝东巡盛京,查有圻送银三千两;每遇节期、生日,除古玩玉器绸缎等物不计外,尚有赠银三千、二千不等;每月送钱或三四百千文不等,以供戴衢亨私宅日用。馈赠戴府金钱,都是查有圻亲自带银票当面交付,这些银票也都出自其所开设的恩源、兴源、广源、公泰、恒源等当铺。随后,戴府家人柴明则在德泰钱铺将银票换成现银现钱。除此而外,查有圻又为戴衢亨盖房、置房提供物资和金钱支持。戴衢亨于圆明园附近盖房,查有圻为其提供了木料及家具。戴衢亨在南城外的兵马司街、保安寺街、珠朝街等处置买房产五六所,也都是查有圻连年赠银所置。查有圻在肆意行贿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巩固与戴衢亨的关系,又与之联姻,戴衢亨之女嫁入查门,查、戴成为儿女亲家。从此,查有圻赠钱赠物,戴衢亨收钱受物,“在旁人则为贿赂公行,在姻亲则为有无相助”,将行贿受贿变成了合法的互通有无。花杰认为,这正是“查有圻钻营之巧,而戴衢亨取财之奸也”。 

查有圻投资如此之巨,来自戴衢亨的回报自然也很丰厚。花杰在奏折中称戴衢亨听任查有圻把持长芦盐务,形成“芦商惟查有圻是望,查有圻惟戴衢亨是倚”的局面。同时,徇庇以查有圻为首的芦东盐商任意拖欠引课(中国古代政府向盐商所征的税)、窝价(引商转让引地特许经营权的价格)和积欠。查有圻写信给长芦纲总(盐总商)任秉衡、宋思德、冯锦及代办樊宗清等,称已与戴衢亨言明,有积欠、窝价可以不交。长芦14盐商于嘉庆二年接办王佩盐引地时,相应承担了弥补王佩亏欠的责任,规定12年弥补完成。但查有圻等人十余年来,并未补亏。14盐商白手得引,获利十余年,查有圻引地最广最多,获利最巨。戴衢亨还准许芦东盐商私加砣码,获取巨额利润。芦东盐务日形废弛,商欠日渐增加,使国家遭受了巨额损失。当时两淮、两浙各盐商积欠,每处不过数十万,芦东则有八百余万。 

案件的审理及结局 

花杰所劾问题重大,嘉庆帝特派大学士庆桂、董诰、禄康、尚书苏楞额传旨询问戴衢亨,令其解释花杰所弹劾问题。戴衢亨力加陈辩,一一为自己洗刷那些骇人罪名。其中,关于其受贿损公肥私自然成为其辩白的主要内容。关于与查有圻结姻之事,戴衢亨称其起初并未允诺,后因查有圻之母,将其孙数人,令其拣择为婿,始允结姻。关于与查有圻往来馈送之事,戴衢亨称其在户部多年,家中原有积存银数千两,交查有圻营运,因系姻亲,随时从查有圻处支用是有的,并无屡次馈送银二三千两,甚至每月送钱数百千之事。又称其每日在值时多,在家时少,于家务事“本不甚经理”。关于家中盖房接受查有圻馈赠之事,戴衢亨承认曾添盖住房数间,查有圻因家有积剩木料,说可以拉用,并有桌椅等家具可以借用。自己本不愿让他资助,查有圻硬是要送要借,最后讲明将来此屋和旧宅全给查家才答应留下木料家具,故房屋并非查氏出资代建。至于南城外自置房屋数处,原为取租,添补日用,置买已久,实非查氏所赠。关于允长芦盐商私加砣码之事,戴衢亨称系工部会同户部核议之件,其中有无弊窦,自己实不知情。关于徇庇长芦盐商不交积欠、窝价,实无其事。 

戴衢亨的长篇辩护说辞,仅就其纳贿徇私而言,并不能完全洗白自己,但嘉庆帝却称其“陈辩甚明”,并为其被劾所有重要罪名大加辩护。关于戴、查两府联姻,嘉庆帝称:“戴衢亨与查有圻联姻之处,查有圻本系宦家,与戴衢亨向有世谊,并非门户卑微、不可为婚之人。安得谓之有心援系。”关于戴受贿行私,则称“姻戚往来,岁时馈送,本属情事之常,人孰能免”?至于查有圻馈送物资助戴衢亨盖房,嘉庆帝则以戴衢亨因盖造房屋,查有圻帮助木料,借用桌几,以及在南城外置买房数处“尤为琐细,不足置问”,一笔勾销,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嘉庆帝对戴衢亨的庇护,决定了该案结局。再加上查有圻在朝廷官僚体系中营造的一张保护网,确保了戴衢亨、查有圻的安全。 

嘉庆十四年七月,此案审结。参劾者花杰,被嘉庆帝指斥为误听邪言,滥行入告,有心诬蔑败坏别人名节,被交部加等议处。经庆桂等审理后,终被降三级调用。被劾者戴衢亨,因其将应在衙署办理的公务而在圆明园办理,招致外间议论,部议降二级调用。嘉庆帝以其被惩办过重,改为降一级留任。其时既是盐商又是刑部郎中的查有圻,未受任何处分。 

一年多后,戴衢亨因病去世,被晋赠太子太师,入祀贤良祠,赐谥文端。戴衢亨全身而退,备享殊荣。时人昭梿在他著名的《啸亭杂录》里记载,戴衢亨“颇喜财货,屡纳苞苴(bāo  jū,指贿赂),海淀别墅、大厦千间,雄壮瑰丽,虽王公第,莫若也”。昭示花杰弹劾案,其时若能公正审理,结局可能会大不一样。嘉庆十七年(1812),长芦盐商加重砝码的罪行被揭露,失去庇护的查有圻终被发配新疆。 

作者简介: 

朱诚如,1945年生,江苏淮阴人。曾任辽宁师范大学校长、故宫博物院主持院政副院长,现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明清论丛》主编、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简明清史》、《康雍乾三朝史》、《管窥集·明清史散论》等;主编《清朝通史》、《辽宁通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