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汇编  >>清史镜鉴
清史镜鉴        

目 录

政治
清代对疆土版图观念的嬗变[邹逸麟]

清代积案之弊[李文海]

为政以通下情为急[李文海]

清代京官升迁中的循资与特例[刘凤云]

乾隆帝惩贪屡禁不止的原因[刘凤云]

清朝第一大贪污案[倪玉平]

紫禁城之变[李尚英]

嘉庆朝花杰弹劾戴衢亨案[朱诚如]

清朝最大的银库案[倪玉平]

清季《钦定宪法》起草始末[王晓秋]

清代法律中的“犯罪存留养亲”[林乾]

经济
清代中国生态环境演变主要趋向及特点[朱士光]

乾隆初期“禁酒令”的讨论与颁行[陈兆肆]

从乾隆帝误读人口数看人口统计制度清前期[侯杨方]

“中国皇后号”:开启中美早期的贸易[李国荣]

晚清劝农桑、兴水利的重农政策[郑起东]

清末企业垄断与中国商战的失利[郑起东]

社会生活
清代慈善机构的地域分布及其原因[刘宗志]

清代的粥厂[王林]

清末东北鼠疫及政府的应对[朱浒]

辛亥风潮与长江大水[朱浒]

清代的走西口[刘平]

思想文化
乾隆朝礼制建设的政治文化取向[林存阳]

东学西渐的先行者[史革新]

《清史稿》仅成一稿的教训[赵晨岭]

边疆民族
清代 “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赵云田]

清朝的驻藏大臣[赵云田]

清代的金瓶掣签制度[赵云田]

清朝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吕文利]

有清一代治理台湾的政策评议(上)[何瑜]

有清一代治理台湾的政策评议(下)[何瑜]

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的形成与问题[刘平]

“台湾民主国”的性质及其影响[唐博]

晚清领土丧失备忘录(上)[厉声]

晚清领土丧失备忘录(下)[厉声]

对外关系
康熙帝与法国科学传教团[李景屏]

赴天津投诉案[吴伯娅]

最早的官派留学生:晚清留美幼童[王晓秋]

晚清留欧船政学生[王晓秋]

清末留日热潮[王晓秋]

“师夷长技”与“全盘西化”[杨东梁]

军事
清代边疆驿传与帝国安全[刘文鹏]

晚清海权观的萌发与滞后[杨东梁]

甲午战争中李鸿章消极防御、保船避战的方针[史革新]

马江风云的反思[杨东梁]

人物
清朝惟一的汉族公主[吴伯娅]

“香妃”其人与“香妃墓”释疑[赵云田]

耶稣会士汤若望的在华活动[吴伯娅]

康乾两帝盛开“千叟宴”[李治亭]

晚清劝农桑、兴水利的重农政策

郑起东

 

重农是清代的传统政策。清代前期,雍正皇帝曾经设立农官,奖励务农有成的老农,并从江南请来经验丰富的老农到北方传授农业技术;乾隆皇帝曾在北方推行两年三熟制,这些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到了晚清,尤其是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清政府采取了一些稳定农村,恢复经济,发展生产的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户部则例内载:“民间农桑,责在有司。劝课果著成绩,三年后准予议叙。不实心者,以溺职论。”有些地方大吏认真执行了这一政策。如贵州巡抚贺长龄于道光十七年(1837)即督同藩司庆禄、粮储道任树森刊发《蚕桑编》、《木棉谱》,通颁各属,教民栽种。十八年(1838)春间,先于省城附近隙地试种桑秧数万株,长至二三尺时听民移种;又于湖北、河南两省购回棉籽二万六千一百余斤分给各属,并委员携赴各乡,趁查毁罂粟之便教民改种。至道光二十年(1840),桑树已成活十三万余株。木棉开花结实,与楚豫等省无异,打破了贵州不宜种桑棉的说法。棉纺织在贵州也有所推广。婺川县知县陈文衡捐廉设局并购木棉五千斤,先教以纺,次教以织,能纺者已有七百多人,能织者亦有九十余人。局中已织成布九百四十余匹。织成之布价贱而易售,省中纺织者已不下数百家,各属亦闻风兴起。有的基层官吏也较为重视农务,如杨炳坤,于道光二年(1822)任河南密县知县,他依据洧水流域的地势,发动沿河两岸农民将河滩荒地垫平,然后开渠引灌,试种水稻。当时,农民对种水稻既没本钱又没信心。为解决此问题,他聘请湖广稻农,前来租地耕耘示范,并获得成功。于是当地农民纷纷效法,不到两年时间,洧水河两岸的卢村、王村、院青、官泽、西邢、张固等保共开渠15道,开垦稻田1860亩。 

如果说道光年间,劝农活动还停留在个别发动的阶段,那么到同光时期就已较为普遍。各省、府、厅、州、县纷纷成立各种常设劝农机构。如江苏省句容县于同治三年(1864)成立招垦局,由官府借给贫苦农民耕牛、籽种。至光绪二十年(1894),即垦熟田地六千三百余顷。同治十年(1871),江苏省成立蚕桑局,植桑者,户给35株。开始,民多观望。至光绪八年(1882),左宗棠移督两江,饬委胡光镛购买桑秧65万株,分散各乡栽种,而免其息,于是“其利无穷”。此后,河南、直隶、陕西等北方省份也纷纷成立蚕桑局。陕西华州所收丝斤,“净白有光,质美柔细,直与湖丝无异”。直隶所出蚕桑,逐年增多,由局收买,运沪出售,并由四川、江浙雇来工匠教授纺织之法,“如贡缎、巴缎、摹本缎、江缎、大缎、浣光锦、金银罗、绢带等项均能仿造”。直隶原有蚕桑之处,仅深、易二州,设局之后,已有清苑、满城等二十余州县。新领桑株各处共有五十余州县。广西长洲居民原种竹为业,生计甚苦。自光绪年间巡抚马丕瑶提倡蚕桑,购种置机,发给居民领用,该州居民务之最力,故成效日著,后由长洲上至平南沿岸,农家纷纷效仿,当时“计广西每年产丝值二百余万,梧关课税以此为收入大宗”。 

    推广种植美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光绪三十四年(1908),农工商部请驻美使馆翻译了美国棉花种类种植成法,并选购种子绘图贴说,拟定表式通咨各省,将全境棉业情形再行详细调查,并续行遴派农科专门人员分往各省,“测验天度之寒燠,审察土性之燥湿,辨别种类之良窳,采用泰西农学家选籽、交种、培肥料、去害虫诸法,集讯乡农,实行试验,务令人人知棉业为大利所在”。山东省商务局将在美国圣·路易斯博览会上采购的棉种发交东昌府产棉各省试种,以光绪三十二年(1906)“收成计之,本地棉约收七八十斤,美国棉可收百余斤至二百斤不等。且丝长光细,利于纺织”。“东属堂、清、馆、冠、高、恩六属,已种棉之地,约计万顷有余”。直隶农务总局试验场,曾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试种美国棉花,绒絮颇长”。至宣统元年(1909),山东省西北、直隶南端各州县“从前所种土产,现已悉改美种,收成有十倍之望”。 

    农田水利也受到了重视。曾国荃、左宗棠、丁宝祯等督抚要员亲自抓水利建设。光绪十二年(1886),两江总督曾国荃饬统领叶少林筑北乡圩坝缺口,又饬水利局委员罗树勋修王家闸石函。光绪七年(1881),左宗棠移督两江,“遍历大江南北,与署运河徐之达及地方各文武印委等详勘境内支干各流水性,并延询当地士夫老农评究风土所宜树植各务,察视沟洫通塞深浅,各建坝闸函洞”;光绪八年(1882)派拨标兵五千人挑浚秦淮河上游赤山湖,开河筑堤,建闸修坝,自道士坝至陈家边,共计长三千九百余丈,挑土十七万五千八百余方,用银二万八千四百余两。自此,“旱潦有备,年谷顺成”。 

同治六年(1867)三月,山东巡抚丁宝祯挑浚沈口河,宣泄东西两岸积水,涸出民田二十余里。光绪三年(1877)三月,丁宝祯接任四川总督,九月即随带熟悉水利官员,视察都江堰。都江堰是川江上的水利工程枢纽,向分为内、中、外三江,分溉成都府属十六县民田,由于年久失修,二十余年来,江底愈淤愈高,水涨辄多泛滥,冲刷堤堰,沿江田亩时报坍塌,淹没。灌县、温江、崇宁、郫县、崇庆州等处民田冲毁已至六七十万亩,农民失业,空赔粮赋。丁宝祯视察时,只见内、中、外三江均已连成一片,水势乱流,“因无所谓三江之分,且并为一江,而亦不能顺轨”。丁宝祯决意估勘工料,奏明筹修。先将江口分水鱼嘴依古法加工重修,并饬委员会同灌县知县将内、外、中三江分起,同时并办。于兴工后,冬腊两月,他亲临都江堰指示机宜,考察勤惰,衡定赏罚。工程从光绪三年十二月开工至四年三月中旬竣工,用了四个多月时间,共挖出淤泥四十余万方,砌筑堤堰12000丈,修复人字堤一百三十余丈,分水鱼嘴三处。并维修了飞沙堰、白马槽、平水槽的导洪工程。工程到五月中旬即经受了几十年未有的特大洪水考验。至二十一日即将水则(即水位警戒线,以一划为一尺,自出水面一划起,定至二十二划为止)全行淹没。至六月中旬,水势始渐平缓。但因洪水被各堤堰层层消纳,月余以来,不但下游省城及各县民田毫无损坏,即灌县城垣近处江滨,也完善如故。至七八月内农田收获普庆丰登,谷价顿贱。当年冬间,粮价较三年前每石减少银二两五六钱不等,百姓完纳丁粮异常踊跃。光绪五年(1879),堰工自三月开堰至八月秋成,江堰顺流,年谷大丰,比四年收数有加。据分赴灌崇各属委员会同地方官覆勘禀报,综核两年共涸复田八万二千九百余亩,丁宝桢大修都江堰已给人民带来实惠。 

在大吏的倡导下,地方官也较为注重水利。浙江镇洋县知县吴镜沅,光绪十七年(1891)莅任,即周历四乡,详勘水道,塞者通之,浅者深之。“凡十年,浚支河二十余条,计工一万四五千丈”。吴钟衡,光绪二十一年(1895)署黄岩知县,讲求水利,浚河道,修废闸,又创筑黄山头闸以蓄水。东南五仓海塘失修,久患海潮,钟衡修筑老塘由临海境内的海门直至太平界的金清港,迤逦四十余里。塘内外均开河蓄清水以资灌溉。老塘既成,又筑新塘,圈沙涂增田二十余万亩,植桑十万株。崇明县“光绪以来,外沙苦潦,乃定业食佃力之法(业主供食,佃民施力),连凿大河十数,深广可通舟楫,与内河数百年前可浚巨河相埒(liè,同等)”。同光时期,兴修水利使一些地区的农业面貌也发生了改变。 

在全国劝农桑、兴水利的重农政策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果。同治十二年(1873),耕地面积为7703515顷,光绪十三年(1887),即增为8477606顷,增加了10%有余。 

在当时吏治条件下,劝农桑、兴水利的重农政策在执行中也曾产生一些偏差。如直隶在修永定河堤坝时就发生过地方官勒交土方,以致当地鳏寡孤独、老弱病残有冒风雨冰雪运土之事,山西也出现过知县押解农民去修水利设施的情景。这乃是国家政权对于经济发展负面作用的体现。 

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绩效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晚清政府劝农桑、兴水利的重农政策及其取得的一定成效为此提供了一个例证。 

作者简介 

郑起东,1947年生,湖北秭归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多部学术专著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