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汇编  >>清史镜鉴
清史镜鉴        

目 录

政治
清代对疆土版图观念的嬗变[邹逸麟]

清代积案之弊[李文海]

为政以通下情为急[李文海]

清代京官升迁中的循资与特例[刘凤云]

乾隆帝惩贪屡禁不止的原因[刘凤云]

清朝第一大贪污案[倪玉平]

紫禁城之变[李尚英]

嘉庆朝花杰弹劾戴衢亨案[朱诚如]

清朝最大的银库案[倪玉平]

清季《钦定宪法》起草始末[王晓秋]

清代法律中的“犯罪存留养亲”[林乾]

经济
清代中国生态环境演变主要趋向及特点[朱士光]

乾隆初期“禁酒令”的讨论与颁行[陈兆肆]

从乾隆帝误读人口数看人口统计制度清前期[侯杨方]

“中国皇后号”:开启中美早期的贸易[李国荣]

晚清劝农桑、兴水利的重农政策[郑起东]

清末企业垄断与中国商战的失利[郑起东]

社会生活
清代慈善机构的地域分布及其原因[刘宗志]

清代的粥厂[王林]

清末东北鼠疫及政府的应对[朱浒]

辛亥风潮与长江大水[朱浒]

清代的走西口[刘平]

思想文化
乾隆朝礼制建设的政治文化取向[林存阳]

东学西渐的先行者[史革新]

《清史稿》仅成一稿的教训[赵晨岭]

边疆民族
清代 “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赵云田]

清朝的驻藏大臣[赵云田]

清代的金瓶掣签制度[赵云田]

清朝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吕文利]

有清一代治理台湾的政策评议(上)[何瑜]

有清一代治理台湾的政策评议(下)[何瑜]

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的形成与问题[刘平]

“台湾民主国”的性质及其影响[唐博]

晚清领土丧失备忘录(上)[厉声]

晚清领土丧失备忘录(下)[厉声]

对外关系
康熙帝与法国科学传教团[李景屏]

赴天津投诉案[吴伯娅]

最早的官派留学生:晚清留美幼童[王晓秋]

晚清留欧船政学生[王晓秋]

清末留日热潮[王晓秋]

“师夷长技”与“全盘西化”[杨东梁]

军事
清代边疆驿传与帝国安全[刘文鹏]

晚清海权观的萌发与滞后[杨东梁]

甲午战争中李鸿章消极防御、保船避战的方针[史革新]

马江风云的反思[杨东梁]

人物
清朝惟一的汉族公主[吴伯娅]

“香妃”其人与“香妃墓”释疑[赵云田]

耶稣会士汤若望的在华活动[吴伯娅]

康乾两帝盛开“千叟宴”[李治亭]

晚清领土丧失备忘录(下)

厉声

五、藩属国的丧失 

清代周边与清王朝保持着宗藩关系的国家主要有朝鲜、越南、琉球以及缅甸等。这种宗藩关系大多是历史的继承,主要形式也是历史上的册封、朝贡(朝鲜一年一贡,越南、琉球二年一贡,缅甸十年一贡),逢藩属国国君即位,清政府派专使持敕书、印信前往册封。这是由古代属国制度在近代演变而成的一种特殊国家关系。藩属国家对宗主国有一定的从属和依附性,宗主国则对藩属国具有一定的支配权和保护义务,这些权力和义务在当时是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 

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日趋激烈,在亚洲地区的重要表现是展开了新一轮的殖民地争夺。清朝周边的几个藩属国家成为其主要的争夺目标。 

琉球国:1872年10月,日本强行分封琉球国王尚泰为藩王,造成琉球中日两属,以此作为侵占琉球的第一步。两年后,日本又歪曲中日《北京专约》的内容,吞并琉球,宣布废藩置县。此后,日本为换取清政府承认琉球属日和获取更多的通商权益,提出将靠近中国台湾的宫古、八重山两个琉球所属的群岛划归中国,后因日本侵略朝鲜未及商议。 

朝鲜国:1876年2月,日以“炮舰政策”迫使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第一款是“朝鲜为自主之邦,保有与日本平等主权”。其用心是首先使朝脱离与清王朝的宗藩关系。1882年,日本又迫使朝鲜签订了《仁川条约》,取得了在朝鲜的驻兵权。此后日本对朝鲜的侵略步步深入,直至挑起“甲午战争”。 

越南:1873年,法国军队进犯河内,迫使越南签订了《西贡条约》。条约规定承认法国为越南的保护国。1882年至1883年,法军多次入侵与中国毗邻的越南北部,进而挑起“中法战争”。 

缅甸:清与缅甸的宗藩关系相对较为松散,英国早有吞并缅甸之心。1874年,英国一支近200人的武装探路队进入缅甸,企图探测自缅甸进入云南的道路,打开通往中国的后门。英驻华翻译马嘉礼擅自带人自云南前往迎接,在中缅边界被当地民众所杀。英乘机要挟,一时中英关系紧张,次年以签订中英《烟台条约》收场。1885年,英军入侵缅甸,次年缅甸沦为英殖民地。同期,中英签订《会议缅甸条款》,清政府被迫承认英占有缅甸。 

六、俄英分占帕米尔 

1891年和1892年,沙俄两次出兵侵占帕米尔,英国指使阿富汗兵也在1892年侵入到帕米尔中心地带苏满塔什。继而英阿相互勾结,阴谋私分中国领土帕米尔。 

    帕米尔问题主要源自俄、英的入侵,同时也有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规定不明确的因素。该约规定,自帕米尔北部的乌孜别里山口起,“俄国界线转向西南,中国界线一直往南”。因此在两国边界走向之间形成了一个45度夹角的待议区。1892年至1894年,中俄就帕米尔问题举行多次谈判。俄方先提出以帕米尔东部的萨雷阔勒岭为界,这样边界走向就违背了前约“中国边界一直往南”的规定,成为向东、再向南的错误走向。清政府则坚持“以喀约为依据”,中间余地商量勘分。经过一年多交涉,清政府一次次拟作的让步都被俄国拒绝。1894年4月,俄国决定中止谈判,提出争议地区暂时维持现状,双方军队各驻扎原处,不得前进,分界问题留待以后解决。俄国此举目的在于稳定其在帕米尔已取得的有利地位,强迫清政府承认它非法侵占帕米尔的事实。此时正值甲午战争前夕,清政府被迫同意沙俄的建议,同时声明:在采取上述措施时,并不意味着放弃中国对于目前由中国军队所占领以外的帕米尔领土的权利。清政府认为应保持此项以1884年界约为根据的权利,直到达成一个满意的谅解为止。乌孜别里山口以南的帕米尔一带中俄未定界于是作为悬案遗留下来。 

俄国在和清政府谈判的同时,还与英国就私分帕米尔举行秘密谈判。1895年1月,俄英趁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利之机,签订《大不列颠政府及俄国政府关于两国在帕米尔地区的势力范围的协议》,将萨雷阔勒岭以西2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帕米尔领土偷偷私分,英国占有了瓦罕帕米尔,其余为沙俄侵占。 

七、日本割占台湾及澎湖列岛 

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打败清军,迫使清政府于1895年4月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条约共11款,第二款内容为: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及辽东半岛割让与日本。后因割让辽东半岛与沙俄侵华利益冲突,引起俄、法、德干预,日本不得不接受三国“劝告”,四国商定由中国以三千万两银子“补偿”日本,赎回辽东半岛。 

八、沙俄侵占江东六十四屯 

1900年,沙俄在参加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的同时,又单独出兵侵占我国东北三省。沙俄入侵东北,是从血洗黑龙江以北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开始的。 

江东六十四屯位于黑龙江以北左岸,沿江南北长约75公里,东西宽约40公里,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有中国居民3万多人。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规定,在六十四屯“原住之满洲人等,照旧准其各在所住屯永远居住,仍著满洲国大臣官员管理,俄罗斯人等和好,不得侵犯”。此后中俄双方曾于1883年和1889年两次会勘六十四屯界址范围。沙俄认为这里是前沿阵地,始终想据为己有。1900年7月,沙俄参加八国联军侵华,首先出兵侵占了江东六十四屯,7000多中国居民被杀, 居民财产被掠夺一空,六十四屯成为一片焦土。8月, 俄阿穆尔地方官颁布条例,宣称江东六十四屯“已归俄国当局管辖,凡离开我方河岸的中国居民,不准重返外结雅地方(即江东六十四屯),他们的土地将交给俄国殖民者,使其专用”。自此,江东六十四屯被沙俄长期霸占。 

1906年交收瑷珲城时,清政府曾多次照会俄阿穆尔地方索要江东六十四屯。次年,清外务部又两次照会俄外务部,要求归还江东六十四屯。俄方以该地归俄属,原中国居民已离开为由,拒绝交还。1908年以后黑龙江地方政府仍多次致函外务部要求收回江东六十四屯,终无结果,遂成悬案。 

九、沙俄策动外蒙古独立 

日俄战争后,尤其是1907年第一次《日俄密约》后,沙俄加紧了在中国蒙古地区的渗透和侵略活动。1909年底,清政府在外蒙地区实行“新政”,对沙俄侵略野心的实现是个沉重打击。于是沙俄一方面向清政府施加外交和军事压力,另一方面又以利益拉拢蒙古上层封建王公,加紧煽动外蒙独立。 

1911年7月,被俄拉拢的外蒙哲布尊丹巴活佛在库伦秘密召开会议,讨论外蒙“独立”问题。会后派遣“代表团”秘密访问彼得堡,寻求沙俄的支持和帮助。沙皇表示“支持蒙人捍卫独立的愿望”,并向库伦大肆增兵,企图迫使清政府停办外蒙各项“新政”。至1911年10月,外蒙首府库伦实际已在沙俄领馆卫队武装的控制下。 

辛亥革命爆发后,沙俄加紧策动外蒙古独立。12月1日,在沙俄的扶持下,哲布尊丹巴等宣布“独立”,并于28日宣布即皇帝位,称“多人公举之日光皇帝”,建立“大蒙古国”,年号为“共戴”。继而迫使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出逃,武力占领科布多城(参赞大臣驻地),“独立”扩大到整个外蒙。沙俄策动的清末外蒙古“独立”延续至民国时期,进而酿成中国当代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国土分裂。 

在列强的侵略和宰割下,晚清中国领土边界发生了两次大的变迁,先后丧失了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清末遗留下来的沙俄策动的外蒙古“独立”问题又使156.65万平方公里的外蒙古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在近代以来短短不到90年的时间内,中国失去3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几乎相当于国土面积的1/4。从国家政治上讲,丧失如此大片领土使历史上国家主权受到巨大的侵害,国家政治蒙受巨大的耻辱;从国家发展的战略角度讲,晚清丧失如此大面积的国土,使国家经济失去了重要的战略资源后备基地,不仅影响近代中国的发展,而且对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作者简介 

厉声,1949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俄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90)》,《中俄伊犁交涉》,《哈萨克斯坦及其与中国新疆的关系(15世纪—20世纪中期)》,《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等。